“记者节”系列评论之一:新闻是有温度的  文字是有力量的

11月8日,中国记者节。

圈外人眼中:风光,刺激,神秘;家人眼中:晨昏颠倒,剩男剩女;朋友眼中:总是很忙,没有档期……

记者,一枚记录时代的符号,一个揭示真实的理想,一份守望社会的责任。

让我们将祝福与敬意,送给所有在路上的新闻工作者。

每四天就有一名记者殉职更多事实

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关于确定“记者节”具体日期的请示》,同意将中国记协的成立日11月8日定为记者节。

记者节,跟护士节、教师节一样,是我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

2015年,中国持证记者20.8万名,从业者男女比例分别为53.25%和46.75%,男性略多于女性,以中青年为主。

调查显示,国内9成以上媒体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2016年以来,全球已经至少有80名记者及媒体工作者在工作中遇害,平均每四天就有一名记者因向公众提供新闻与信息而丧生。单单在过去两年,就有213名记者遇难。1993年以来,1400名记者在新闻岗位上殉职。

11月2日是“终止针对记者犯罪不受惩罚现象国际日”。过去十年,至少有827名记者在将新闻带给公众的过程中被杀害,其中已得到惩处的罪行不足7%。各类记者中,网络记者受到的威胁大幅上升,独立自由撰稿人因缺乏相关的保护措施,危险指数最高。

新闻是有温度的 文字是有力量的

今天是记者节。它是我国仅有的几个行业性节日之一,是新闻工作者的光荣,也是对新闻工作者的鼓励和鞭策。

作为新闻从业者,每到这一天,心里总是感到五味杂陈。传播的迅捷在带来信息供应更加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的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有时正如《娱乐至死》中写道的那样,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繁琐的世事中,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尤其对比当下的互联网行业,在“流量比内容本身更重要,做标题党和快餐式新闻远比深度评论更有关注度”的语境下,听到电视剧《新闻编辑室》中的女执行制片人高喊“宁可为100个观众做一档好节目,也不要为100万个观众做差节目。哪怕只有5%的观众,这5%也会足以让美国变得不一样。”我们依然会被索金式的新闻理想和精英情怀打动。

近些年来,我们总能听到很多优秀的媒体人辞职创业的消息。但同时,更多的新闻人选择了默默坚守,坚守着职业操守和行业道德高地。虽然“票子、车子、房子”的话题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但我们仍然会舍弃做快餐式新闻,选择花费大量时间阅读资料、撰写文章,不停地“咬文嚼字”,因为越是社会和媒体变革的时代,越需要新闻从业者通过努力去伪存真。

我们相信,新闻是有温度的。新闻从业者是时代的弄潮儿,是站在时代潮头上书写历史的人。但我们需要做的不只是表述最新鲜的“浪尖”,而且还要书写“浪潮形成的原因”、“浪潮存在的作用和价值”。这就需要新闻从业者在时间、空间以及更多维度中延长个人的视角和视界——“在历史的语境下关注现实”,以便能够得到最接近真实与真理的答案。

我们相信,文字是有力量的。对文字来说,无论它是刻在龟甲上还是出现在屏幕上,无论是被钢笔书写还是从键盘间流出,文字本身的价值不会被改变。新闻也同样如此。无论新闻传播技术如何改变,媒体人作为新闻记录者、社会守望者、历史书写者的身份不会改变,传递社会公平正义的职业秉性不会改变,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也不会改变。

我们相信,理想是不死的。虽然不断有人残酷直白地指出“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永远是后者成为无坚不摧的推土机”,但请不要怀疑,还有更多的人理想不死。转型社会,自有千沟万壑需要跨越。戳破裹挟于信息洪流中的虚假信息甚至谣言,社会对新闻从业者的要求更高。正如白岩松曾说道,你对社会的期待,你希望将来社会拥有的东西其实就是你每天选择选题的标准。

“妙手”也好,“辣手”也罢,著出文章都肩负着某种“道义”。新闻的进步,所折射的恰是社会的进步;新闻的理想,正和这个社会的理想息息相关。我们记录,我们期待,我们相信,“公民意识”逐渐觉醒,“公民精神”茁壮生长,中国在“市场化”和“法治化”的轨道上平稳前进。(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