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士陈忠信:“我愿意尽我所能,去最需要我的地方!”

云上黄石报道(记者 刘盛冬 通讯员 陈彦斯)

2020年1月27日,在黄石市公布的第一批增援黄石“小汤山”医疗队名单中,遴选了一批主动请缨,政治觉悟强、业务能力精、综合素质高的医护人员,鄂东医养集团黄石市第五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陈忠信同志就是其中一员。

1981年出生的陈忠信毕业于咸宁医学院,自2005年起工作于黄石市第五医院,先后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进修急诊与重症半年,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修心血管内科及心血管介入一年,在处理危重症患者上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我愿意尽我所能,以大局为重,听从组织安排,去最需要我的地方!”在严峻的疫情面前,陈忠信毅然递交“请战书”,要求加入到黄石“小汤山”贡献自己的力量。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保卫群众健康的坚定决心,这封朴实的“请战书”,诠释了医者的责任与担当。在安顿好家人后,陈忠信便走上了抗“疫”最前线。

1月28日,作为黄石“小汤山”第一批增援医生,陈忠信被安排到ICU支援工作。ICU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也是医护人员开展疫情阻击战最核心的区域,这里的工作强度大,感染风险也极高。病房里满是被呼吸机面罩罩住口鼻的确诊患者,监测仪的尖锐警报音此起彼伏,屏幕上数字闪烁如同交通信号灯,随时有“叫停”生命的可能。在这里,陈忠信和战友们持续战斗了一个多月没有回过家。

防护服、隔离衣、医用口罩、护目镜……和所有隔离区的医护人员一样,当这些装备全部穿戴完毕,陈忠信仿佛被隔绝到了外太空,连呼吸和行走都很费力。但他很快就克服了不适并熟练掌握了穿戴技巧,将穿戴防护服的时间由最初的半小时缩短到了十分钟。ICU病房里的患者病情变化很快,有些患者需要增加静脉通道,浑身却找不到适合留置针的血管,陈忠信要为他们进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护目镜和防护面罩上雾气腾腾,两层防护手套也严重影响手感,往往需要靠经验来完成穿刺。”每做完一次穿刺,他都直不起腰来,衣衫也早已湿透。有些高危患者呼吸窘迫,必须对其进行气管插管,打开气道,辅助呼吸。这是一项高危操作,患者有强烈咳嗽,医生都是近距离操作,感染风险极大。但每次完成插管,看到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听到监护仪报警声停下来,陈忠信就会觉得,只要能让患者转危为安,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战“疫”一线的这段日子里,陈忠信的时间如上了发条,没有早晚,忘了休息,他说只有持续战斗才会让他心安。陈忠信曾在急诊科工作,有过120急救经验,他主动申请利用休息时间承担危重病人转运任务。在这里工作,必须有一颗强大的心脏。陈忠信心里惦记着病床上的每一位患者,特别希望能把每一位患者救回来,但有时不得不面对告别,“他们很勇敢,在最后关头仍然在与病毒抗争。说不难过是假的,但我们没有时间去沉湎于悲伤。唯有加快步伐,才能去守护更多遭受病痛的人们。

柯琴,陈忠信的妻子,黄石市第五医院神经内科的护士,在陈忠信赴黄石“小汤山”医院增援前,夫妻俩早已奋战在院内的防控前线。“我们是夫妻,也是战友,作为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是本分,我支持他的一切决定。我们也约定好了,为了彼此,一定会平安归来。”在医院增援通知还没下发前,柯琴感受到了丈夫的异常举动。他们的儿子刚满一岁,因为工作没法留在身边照顾,只能托付给年迈的父母,他偷偷买好了儿子六个月的奶粉和尿不湿用量,嘴里不停的嘀咕着“儿子该怎么办?”对妻子讲话也格外的“温柔”。其实,柯琴心里明白,以她对丈夫的了解,她知道丈夫已经默默的做好了随时奔赴一线的准备。没有责怪,没有抱怨,纵使心有担忧,但柯琴选择默默的支持丈夫的一切决定。

2月19日,在妻子柯琴的支持下,陈忠信向黄石市第五医院捐款六千元。理由是:“现在我在这边(黄石“小汤山”医院)支援也帮不上医院什么忙,就当给他们(五医院同仁们)买点防护和营养品吧!”其实,这个小家庭并不富裕,家庭的重担都需要陈忠信扛在肩上,但他总是第一时间为他人着想,希望自己有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

这就是陈忠信!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医者,一位以实际行动捍卫生命的健康守护者。

(责任编辑:邵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