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剑军
岁末年关,捷报频传。
2019年,湖北喜现历史性的“重大工程丰收年”——
汉十高铁、浩吉铁路、郑襄高铁等5条铁路通车;杨泗港长江大桥、秭归长江大桥、石首长江大桥、嘉鱼长江大桥通车;沙公高速等多条高速路段通车;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收官;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年内通水。
一年内开通的大桥、高速公路数量及铁路通车里程均创历史纪录。
一项项重大工程的建成,抒绘出“湖北故事”“湖北气场”的壮丽篇章。
这既是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务实重行高位谋划、省直相关部门和市州精心组织实施、各路建设大军保质保量艰苦奋战的合力爆发,也是我省狠抓“六稳”、强基础、补短板的重要举措,必将为湖北未来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寻根溯源,重大工程硕果累累,不仅证明了我国政治制度的行之有效,更凸显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重大工程硕果累累
地方主导,四年建成,世界一流。
11月29日,汉十巨龙飞驰鄂西北,鄂西北、鄂北1600多万人民从此告别无高铁历史,接入全国2-5小时高铁网,与全国主要大城市“千里一线牵”。
12月1日,郑渝高铁郑襄段通车,打通了襄阳、鄂西南通往中原城市群、京津冀的大通道。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涵盖铁、水、公、空的综合交通,成为近年来我省重大工程建设的主战场。
截至11月底,今年我省铁路新增通车里程约830公里,约占全国新增铁路通车里程的12%,比2018年全年新增里程的5倍还多。
杨泗港长江大桥等一批大桥的建成,使我省建成、在建长江大桥多达38座,全省沿江市州全部进入“长江大桥时代”。
多式联运再传喜讯。继去年黄石棋盘洲成为我省首个实现铁水联运无缝对接港区后,鄂州三江港今年1月通航,从巴西、澳洲经长江运来的铁矿石通过疏港铁路可直抵鄂钢车间,三江港从此跻身全国多式联运示范基地。
我省综合交通投资力度空前。数据显示,“十三五”我省完成投资预计突破9000亿元,较“十一五”增加近2倍。
省发改委基础处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四纵三横”铁路网、“一枢纽五支线五通用”机场布局体系、三镇相扣成环的武汉轨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电力、水利、油气管道等领域的重大工程也在大干快上。持续5年的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总投资超600亿元,2万多名电力建设者战酷暑斗严寒,累计完成了4664个小城镇(中心村)及2.19万个自然村的电网改造建设,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300万。
从“用上电”迈向“用好电”,5年间全省农网10千伏配变容量增长近50%,年停电时间下降82%,户均容量实现翻番式增长,“电灯像萤火虫、空调带不动”的尴尬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回忆中。
鄂北岗地“旱包子”,多年来省领导一直牵挂在心头。2015年11月,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自主投资建设的最大水利工程——全长270公里的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破土动工,总投资180亿元,从老河口引丹江水一路浇灌襄州区、枣阳市、曾都区、广水市、大悟县等多地。
随着这项湖北地方水利建设史上工程规模最大、覆盖面积最广、受益人口最多的民生工程年内投用,沿线482万人将告别缺水历史。
难忘的2019,“重大工程”已成为湖北的年度关键词。
“中国之治”魅力尽显
2019年,荆楚大地上,重大工程建设高潮迭起,勾勒出湖北稳中求进、攻坚克难的前行足迹。
重大工程,何以“丰收”?
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我省重大工程的建设过程,就是用好这个重要法宝的过程。
如何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机遇,谋划一批重大工程?如何破解资金难题?如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把握时代脉搏,回应社会关切,构建了一套高位谋划、规划引领的体制机制,努力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发挥领导优势。建立领导挂帅推进工作机制,对总投资百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和跨地区、跨行业的其他项目,由省领导领衔推进。地方政府主导投资、主导建设的高铁,此前国内尚无先例。汉十高铁的上马,就是省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创造性作为的结果。
2018年底,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铁路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省发改委编制发布《湖北省中长期铁路发展规划》,把加快高铁建设作为未来一段时期铁路建设的主攻方向,尽快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在全省形成“一主两辅”高铁枢纽格局。
同时,我省建立省领导挂帅、省与市县合力、政府与企业合作的项目推进机制,并与国铁集团签订新一轮合作协议,敲定了总投资1700亿元的共建项目,彻底改变了过去我省铁路建设“一事一议”的被动状态。
对省级重点项目,优先保障资金、土地等要素;对投资和重点项目考核前3名的市州,全省通报表扬,对后3名的市州,约谈其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考核排名全省通报,并与干部选任挂钩。
这些激励与约束机制,既让各地感受到了压力,也极大调动了各级干事的积极性。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建设理念,赋予了重大工程源源不竭的动力。
征地拆迁,往往是工程建设的“卡脖子”环节。汉十高铁建设拆迁面涉及17个县市区260多个行政村,拆迁面积达83.6万平方米。然而,短短4个月沿线拆迁任务全面完成,基本实现了“零违种、零违建、零上访、零强拆、零伤亡、零后遗症”的“六零”奇迹。
奇迹背后的关键因素,是汉十铁路公司与地方政府的“约法三章”(包任务、包进度、包费用)以及完善的征地拆迁补偿机制,业主将房屋征迁面积按包干补偿标准核算,计入沿线地方政府入股汉十铁路公司的资本金筹措任务,大大调动了财力不足的地方政府拆迁的积极性。而卓有成效的宣传发动工作,赢得了沿线群众对国家公益建设的理解支持。
“现阶段,湖北重大工程频频建成,得益于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党委、政府。”武汉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院长伍新木教授认为,任何工程都有外部性,影响有直接有间接,政府、企业、民众等各相关主体受益受损不对称,最后如何协调,除了通过市场契约、交易制度调节外,政府确立的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机制、卓有成效的政治思想工作机制,确保了各方利益大体平衡。
伍新木透露,2009年底武广高铁通车时,担任顾问的6位德国专家对这段长1000多公里的高铁短短3年半建成通车感到“不可思议”。在他们看来,如此浩大的工程,在西欧至少得花36年建成——勘测设计12年、征地拆迁12年、工程建设12年。
“中国的搞法完全不一样。勘测设计,当时集中了8个省市的顶尖队伍,仅用8个月就完成了;征地拆迁,湖北、湖南、广东三省省长作为第一责任人,通过直达市县镇村的高效组织动员和及时足额到位的补偿机制,短短8个月就完成了;真正的建设只用了两年多,创造了技术水平、建设速度、运行时速、安全性等6个世界第一,武广高铁建设因此入选哈佛大学经典案例。”伍新木说。
在伍新木看来,中国公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工程建设中的利益协调机制,使得征地拆迁这种世界最难之事在中国变得不难。土地资源属国家或集体所有,重大工程通过招投标等市场化机制基本集中了行业最优质资源、精英团队大会战,可以说是举全省、全行业甚至全国之力建工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每年新开建一批重大项目、推动一批重大项目、规划一批重大项目,规范的项目建设机制推动了一个个重大工程的密集建成、正常发挥效益,不断夯实着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今年2月,法新社发文称,2008年金融危机时,美国和中国都宣布了雄心勃勃的高铁建设计划。此后,中国高铁里程增加到1.8万英里(约合2.9万公里),占全世界高铁总里程逾2/3,而美国高铁项目一直停滞不前,“反映了中国相对美国的制度优势”。
制度优势升腾发展气场
重大工程项目,不仅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头戏、稳增长的“定海神针”,而且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陶良虎认为,高质量发展“既要固根基、扬优势,又要补短板、强弱项”。
汉十高铁、郑渝高铁、浩吉铁路、农网改造、鄂北水资源配置等重大工程,无一不是“补短板、强弱项”的关键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弱项的过程,就是把高质量发展不断推向新高度的过程。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铁路建设速度有所放缓,尤其是高铁通道少,南北向仅有一条京广高铁,向西南、西北、东北、东南斜向通道不足,“一主两副”城市群之间线路联系单一,加上农村电网落后、水资源配置不均等区域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
实现全省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从打基础、管长远、谋全局的视野出发,直奔这些制约湖北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卡脖子”的关键环节,坚定不移地推动长远目标和整体目标的不断实现。
“汉十高铁直击区域交通瓶颈,其开通将重构湖北经济版图,改变区域发展格局。”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汉十高铁串起了武汉城市圈与襄随十城市群,将武汉、襄阳、十堰等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与“一带一路”陆上起点西安连接起来,构建起华中通往西北的战略快速通道;汉十沿线还是全省最重要的汽车工业走廊,富集了近60家4A级及以上景区,汉十高铁的开通将大大加速沿线信息、技术、人才等更高层次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优化沿线地区产业结构,加速鄂西北脱贫攻坚,夯实全省“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意义十分重大。
此前通车的浩吉铁路,对九成以上煤炭靠外调的湖北意义非凡。这条北煤南运国家战略运输大通道,使襄阳、荆门、荆州一下子跃居长江中游重要的煤炭转运基地,我省冬夏高峰期电煤供应困局将渐成历史。
铁路部门相关人士称,汉十高铁、沿江高铁、郑渝高铁、襄荆宜高铁等高铁项目建成后,将全面提升武汉全国铁路枢纽地位,建成以武汉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和放射状城际网构架,形成襄阳、宜昌两大铁路新枢纽以及荆门、黄冈等区域性枢纽。
新一轮农网改造,瞄准的是老少边穷地区电力设施落后、供电卡口、电压低、大功率电器带不动等难题。改造升级后,全省农村消费升级全面提速,空调、洗衣机、电冰箱每百户拥有量比2014年分别增长71.7%、31.6%和21.7%,不少地区乡村游、光伏发电、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借势日渐红火,脱贫步伐明显提速。
大批重大工程的建成,点燃了所在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激情。
铁路客货新枢纽襄阳,正一手大建高铁小镇、东津新区,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商贸金融、仓储物流等服务业;一手大抓“三年工业倍增”行动,加速从制造中心向“智造中心”转型。
“早上在武汉东湖晨跑,中午可登武当山览景。高铁、机场、高速公路三大件齐备的十堰,将吸引更多游客。”十堰虎啸滩4A级景区负责人龚飞雪看好高铁旅游效应,刚投资上千万元提升景区设施。
曾偏处一隅的神农架、兴山、巴东、保康、南漳,将随着郑渝高铁2021年全线开通齐刷刷步入高铁时代。“神农架将围绕大旅游、大农林、大健康三大产业总体规划,以高铁服务为突破口、全域旅游为依托、健康养生为核心,将新华镇建成神农架东部交通门户、度假养生服务中心和生态探秘科考小镇。”神农架林区政府区长刘启俊信心满满。
“一大批重大工程的集中建成,体现了湖北省委省政府集中力量‘栽大树’的能力、胆魄、创新效率和战略格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石军伟认为,新时代的制度创新会带来“制度红利”,在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型”领域,湖北通过坚持不懈的体制机制创新,坚决为市场机制补位,正是在塑造新的制度优势,并与其交通优势、经济优势高效融合,必将给“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以更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展望2020年,全球第四、亚洲最大货运机场——鄂州机场将基本建成;全省“县县通高速”;青山长江大桥、武穴长江大桥等一批大桥建成通车;西十高铁、沿江高铁、呼南高铁等一批通道项目湖北段有望开工。
而就在这一年,湖北将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收官“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舵稳当奋楫,风好正扬帆。强大的制度优势,成就了昨日荣光;坚定的制度自信,更赋予了荆楚集中力量办更多大事的巨大底气。
忆往昔,“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个法宝,推动新中国从“一穷二白”迈向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写下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个奇迹”的惊天史诗;看今朝,这一法宝必将为湖北书写高质量发展新华章注入磅礴之力!
扫码下载“云上黄石”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