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具有时代精神的典型人物(作品品鉴)——评长篇小说《经山海》

《经山海》 赵德发著

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生生不息的社会现实期待作家的深入体验和准确捕捉,以文学的方式触摸时代的跃动脉搏,拿出真正有辨识度的当代文学作品。判断一个时代“文学辨识度”的重要标准在于,能否塑造出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的文学人物典型。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创作中,曾经涌现出许多鲜活的文学人物,他们或是开时代风气之先,或是成为时代精神的卓越象征,深刻影响当时和此后的读者。可以说,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

正是在这样的脉络中,我们可以解读赵德发长篇新作《经山海》的现实意义。小说通过吴小蒿这个乡镇女干部形象,突出展现当代青年从“小我”中突围,投身社会生活和集体事业中去的故事。吴小蒿身上现实感与理想性的结合、个人命运与时代精神的交织,让一个具有鲜明辨识度的时代新人形象呼之欲出。

吴小蒿出身农家,在城市求学工作多年之后,考取副镇长,再回乡镇基层工作。在如火如荼的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时代背景下,这样的人生经历很有代表性。身为基层干部,吴小蒿既要处理纷繁琐细的基层事务,也要应对新工作新同事带来的人际考验,以及个人和家庭生活中的苦辣酸甜。她不是我们通常印象中风风火火的乡镇女干部,相反,她柔弱单纯,但始终有一种深厚笃定的力量。遇到安全事故和群体性事件,她不慌不乱,以一颗为民之心予以妥善解决;被人抢功、遭遇不公平待遇,她不争不怨,专注手中工作和乡镇未来发展;后来被安排到文化部门,她默默担起地方文化建设重任,促进传统文化申遗、推动丹墟考古、复植楷树林、打造楷坡祭海节、兴建渔业博物馆等,这些事情都一再证明她坚定的事业理想与可贵的行动力。这样的人物形象可亲可感接地气,既让人看到基层工作的生态现实和基层干部的真实境遇,又以人物身上的奋斗精神和理想主义品质,感染和鼓舞读者。

小说在内容结构上比较突出的是“大事记”,它由“历史上的今天”“小蒿记”“点点记”三部分,意在将国家和民族的大历史与吴小蒿的工作与家庭、女儿点点成长的小历史有机融合到一起。这样的融合颇有意味,从中能看到个人与社会、国家紧密相连的精神隧道。吴小蒿的个体命运如何折射时代的变迁?这就不得不提到吴小蒿担任楷坡镇副镇长之前的生活。她生于农村,曾被重男轻女的父亲嫌弃;考进大学、走进城市,本想改变命运,却因遇人不淑而饱尝婚姻生活的艰难;踏入工作,她志存高远,却一再遭遇瓶颈……吴小蒿一开始只是想从苦楚和煎熬中逃脱,从个人情感中冲决开来,可是当她回到乡镇,奔赴到更开阔的世界,通过忘我地工作,通过为基层百姓造福,通过投身蓬勃进取的时代历史,她发现改变带来的更大意义。经得山海,见得日月。从吴小蒿的奋斗与抉择中,我们既能看出中国人代代相传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又能看到当今青年拥有的对社会与个体、国家与个人关系的理性认识和情感认同,这也是她所以被视为时代新人形象的重要原因。

从文学与生活的表现关系来看,《经山海》把镜头从个人生活摇向更广阔更真实的公共空间。文学对个人生活、灵魂深度的探寻固然重要,但刻意的强调也会带来问题:它容易演变为孤独、绝望、颓丧和虚无情绪的堆积,将狭隘、琐碎理解为高深,把对小我的书写奉为上品,这样的文学显然与时代要求相距甚远。《经山海》迈出的这一步,显示了小说走向开阔的一种可能性。

当吴小蒿从小我世界中勇敢走出时,一个新的自我诞生了,寄寓在她身上的时代印记也凸显出来。“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正是有无数吴小蒿们的“破茧成蝶”,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命运紧密结合,才能谱写出新时代的青春之歌。《经山海》对吴小蒿这个基层乡镇好干部形象的成功塑造,为我们思考作家如何书写现实提供了具有参照意义的样本。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22日 20 版)作者徐 刚

(责任编辑刘会芳)

(作者:徐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