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晚报:“放弃清华北大”见证考生认知理性

今年高考,安徽亳州第一中学8名考生的成绩全都超清华、北大的录取分数线,有的学生也已获得相关录取承诺,然而最终,这8名学生还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专业规划,报考了其他学校。(8月18日 《新京报》)

清华北大作为数一数二的顶尖高校,是我国最有辨识度、认同度和美誉度的大学;即使是那些没有读过多少书、对中国高等教育缺乏了解的人们,清华北大也如雷贯耳。不走寻常路的“放弃清华北大”,见证了一些学生和家长认知的理性和心态的成熟。

清华北大具有很强的符号效应和光环色彩,成为不少高分考生的首选;在一个盛行符号互动的时代里,那些进入清华北大的考生及其家庭,不仅更有“脸面”,也能得到更多的名利;有更多的考生进入清华北大,有助于帮助学校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的裹挟下,优先报考清华北大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甚至在分数不够的情况下有的考生也要冒险冲一冲。

清华北大长期位居高校排行榜的最前列,却并不意味着它们是高分考生的“最优选择”;在学科评估中,清华北大也不是所有的专业都位于金字塔的塔尖部位。有的考生报考清华北大,并非是尊重自己真正的志向和兴趣,而是被外部因素裹挟,最终选择了妥协,在“保学校还是保专业”的问题上,选择了一条契合世俗成功学的道路。

考生“放弃清华北大”,并非清华北大不够好,而是他们有着自己偏爱的学校和专业并将其视为理想和目标。更何况,清华北大也不见得所有的专业都是最好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这些同样享有盛誉的学校也有一些专业更受考生青睐。能够充分地去了解学科、专业信息,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基本的规划,考生报考的多元化和自主化,见证了他们成功观念的转变、价值排序的重塑。

除了“放弃清华北大”的几位考生以外,也有一些考生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今年高考结束后跪谢母亲的安徽考生王恒杰,完全有机会上一所“985”大学,却最终选择了“211”高校北京邮电大学。在他看来,因为自己对计算机专业很感兴趣,能够就读北邮计算机这一王牌专业就是“最好的选择”。与“更上一层楼”的名校光环相比,一些考生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志向与兴趣;在一个浮躁与喧嚣的时代里,这样的理性思考与笃定追求,显得弥足珍贵。

对于亳州一中而言,能够支持考生“放弃清华北大”,彰显了学校的“以生为本”的初心和教育情怀。上大学是一个重新认识和发现自己的过程,是新的起点而非终点;“放弃清华北大”的考生们只要足够用心、努力和坚持,依然可以在其他学校实现“人生出彩”。

(实习编辑:柯婵)

(作者: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