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报:让纳税成为企业最鲜亮的责任

原标题:让纳税成为企业最鲜亮的责任

继去年11月向民间资本集中推介60个重点项目后,北京市近日再次向民营企业发出诚意邀请,集中推介65个重点项目,其中既有便民商业、生态环保、医疗养老等民生项目,也有一大批高精尖产业项目。这批项目总投资1006.13亿元,拟引入民间投资503.91亿元,项目共涉及9大重点领域,其中高精尖产业项目总投资达369.57亿元。

北京市去年和今年集中向民营资本推介重点项目,将为民营企业投资提供新的机遇,民企将获得长足发展。与此同时,民企发展壮大了,国家和政府部门也是受益者,包括收获企业纳税。去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专门提到了企业纳税:“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将纳税放在首位,传递的信号不言自明。统计显示,中国民营企业贡献的税收已过半,如2017年民营企业纳税8.2万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52.6%。

民企对税收的贡献,在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那里体现得尤为突出。据报道,2018年阿里巴巴集团和蚂蚁金服集团总计向国家纳税516亿元,同比增长超过40%,意味着2018年平均每天纳税超1.4亿元。这是阿里巴巴连续第6年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纳税王”,6年来阿里纳税额已增长7.3倍。如此纳税贡献见证了民企发展迅猛与善于开拓创新,也标注着中国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进步。没有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背景,民营企业发展不可能如鱼得水,而民营企业的良性迅猛发展,又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多年来,一谈起企业的社会责任,人们往往想到企业做公益、做慈善,比如捐了多少钱、扶了多少贫、资助了多少失学儿童。不能说做公益、做慈善没有意义,但对于一家有发展前途和抱负的企业来说,同样重要的责任是活下去,并且活得好。原因很简单,活得好才能解决就业人口,才能多纳税,也才能为中国经济带来正面效应,否则哪有钱做公益和慈善呢?

几年前,格力老总董明珠谈及销售额能否突破千亿大关时说,是否迈过千亿大关不是格力电器的首位目标,一年能实现缴税100亿元,才是格力最看重也是最有价值的追求。现在看,这句话仍不过时,对企业、企业家乃至公众都有启发性。纳税不是衡量企业责任的唯一目标,但一定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如果企业发展得很大,却不怎么纳税,责任体现哪里?如果企业标榜捐了多少钱,一看纳税单却十分“寒碜”,岂不显得怪异而蹊跷?

民企向国家纳税,政府大力改善营商环境,为民企经营提供各种服务和保障,才能形成双方互为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据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向民营资本集中推介重点项目,要坚持把“一企一策”个性化服务与“一业一策”普惠性营商环境提升相结合,把综合施策降本增效与靶向施策纾困解难相结合,进一步落细落实推动民企降本增效,统筹调度推进民间投资加快落地。

以政府服务为推动力,以积极纳税为起点,塑造深孚人心的价值观,让纳税成为企业最鲜亮的责任,这是北京市改善营商环境、力推民营经济发展的生动写照,也昭示了中国民营经济未来更可期待、中国企业家更受尊重、中国经济发展更具活力和生命力的前景。

(实习编辑:冯雨洁)

(作者: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