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外背回的“好货”,居然都是“中国造”,在国内竟买不到?

辛辛苦苦到国外背货,到头来不少产品还是“中国制造”。记者疑惑了:既然中国企业具备高水平生产能力,如何让消费者在国内就能与国外消费者享受同等产品呢?内销产品为何不能与外销产品享有同等高品质呢?

“出国背回国货”怪象背后:内销与出口产品存在“质量差”   

日本智能马桶盖很多是浙江造马桶盖,不远千里买回来的德国热水壶、美国电动牙刷等,其实也都是国内企业生产的。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国家认监委有关负责人坦言,由于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在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上有差距,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制造”的内销产品与出口产品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质量差”。   

这背后既有制造标准的因素,也有企业市场定位的因素。   

从标准来看,我国一部分消费品的国内标准在化学安全方面相对欧盟、美国等地标准有差距,还有一些制造企业在生产同一类产品时长期以来对于内销产品与出口产品采取不同标准的品质控制。从市场定位来看,过去许多从事出口加工的制造企业认为国内市场对产品品质的敏感度没那么高、达到国家标准的门槛就可以了,没有下更大功夫提高内销产品品质;还有一些制造企业认为打自主品牌、拓展国内市场难度不小,干脆选择了专做出口加工的路子。

怪象怎么破:同线同标同质带来希望

同线同标同质(简称“三同”)工程给国内消费者带来了希望。所谓三同即出口企业内销外销产品使用同一生产线,按照相同的标准生产,达到相同的质量水平。这一工程受到了国家的大力提倡,并将其列入了《2016年促进消费品标准和质量的提升规划》。   

同线同标同质,同线好理解,同一个种养殖基地或同一条加工线即可。同标该如何理解呢?

“同标指的不是一个标准,而是一组标准。同标包括体系标准和产品标准相同。” 国家认监委注册部二处黄斌说,作为管理体系的标准,这个同标指的是出口企业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相同,要符合出口和发达的进口国家的技术法规和标准要求。

产品标准则保持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主要以发达进口国标准为主,当我国的标准高于或严于进口国标准时,则以国内标准为主。

食品领域率先试水,“三同”探索已展开   

目前,“三同”工程已率先在食品领域展开。为何选择在食品领域先行尝试?黄斌解释道:“认监委在2015年已率先在供港食品领域开展‘三同’探索,积累了经验。”另一方面,目前在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备案的近两万家出口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出口食品的合格率常年保持在99%以上,同时从香港食环署等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内地输入这些目标市场的食品合格率甚至高于发达国家和地区。   

具体措施方面,目前,国家认监委搭建了两个层面的公共服务平台。第一个是公共服务平台,即出口食品企业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是权威监管信息的整合和编制。消费者可以通过管理系统来识别哪些企业符合“三同”条件;企业则可以免费发布“三同”产品的信息、销售渠道等内容。截至7月底,该平台共有上线企业939家,已初步帮助登录平台企业新增国内定单近7亿元。   

第二个是交易服务平台,包括供港生鲜“三同”商务交易公共服务平台及出口日韩“三同”商务交易公共服务平台。目前,供港生鲜“三同”商务交易公共服务平台已有66家供港企业进驻,并与商超、电商等进行对接。

保证真正“三同”,还需不少努力   

如何才能保证真正的“三同”呢?   

国家认监委注册管理部主任顾绍平介绍说,以目前已开展“三同”工程的食品领域为例,要进入认监委“三同”平台的企业需要符合三个条件:一是企业获得出口备案资格并有实际的出口业绩;二是企业自我声明投放内销市场的产品符合“同线同标同质”相关要求;三是加工企业需获得HACCP认证(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通过出口企业备案+企业自我声明+第三方认证模式,以及信息平台与交易平台对接的溯源机制,将确保相关企业及产品真正达到‘同线同标同质’。”   

其中,HACCP的第三方认证颇为关键,是消费者决策的重要依据。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姜南介绍:“在认证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关注企业承诺同线同标同质生产的真实性。尤其是企业的产品可能输往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也会有不同的标准要求,企业内部是不是建立了有效的追溯体系?能否将同线同标同质的产品,通过追溯体系识别出来?”   

另外,姜南介绍,认证是一个持续性的活动,将通过初次的认证和持续的跟踪监督来保证获证企业持续满足标准、法规、认证认可的要求。认监委有关负责人同时表示,认监委将按规定严格监督认证机构的认证行为,让“三同”产品的第三方保障有公信力。

(作者:云上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