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瘤关爱月到了!专家呼吁提高认知 早诊早治

黄石科普驿站

(中国科普网 项铮)3月是“国际骨髓瘤关爱月”。目前,我国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已超过急性白血病,位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第二位。随着人口老龄化情况加剧及检测能力的增强,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率将呈持续上升态势,发病年龄也呈年轻化趋势。专家呼吁,提高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认知水平,提倡早诊早治。

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多发性骨髓瘤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常见于中老年人,发病后骨髓里的浆细胞异常增生,导致无法正常生成免疫球蛋白,同时侵犯造血及其他系统,其典型症状多为骨痛、肾功能不全、高钙血症、贫血和反复感染等。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路瑾教授告诉记者,中国多发性骨髓瘤中位发病年龄是59岁。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进程,这个病将来肯定会越来越多。

多发性骨髓瘤在血液肿瘤里面发病率位居第二,经常用“CRAB”螃蟹表示这种疾病,C代表的高钙血症,病人表现出便秘、爱睡觉,高钙血症;R是肾功能不全,初诊的时候大概20%,突发是50%,可能都是到肾内科;A是贫血,贫血经常到血液科,比较容易被诊断;B是骨病,可以出骨折、骨头上长的大包,不明原因的骨头疼。

因为公众对这种疾病认识较少,所以就诊相对较晚,往往是骨折损害已到三期才发现是骨髓瘤。

路教授呼吁,中老年人应关注身体状况,在出现原因不明骨痛、肾功能不全、高钙血症、贫血和长期反复不易控制的感染等症状时,应尽早到血液科就诊,通过血尿检查、骨髓穿刺及活检等相关检测判断是否患病。

重视随访和长期治疗

路瑾表示,多发性骨髓瘤跟实体瘤不太一样,比如说乳腺癌、结肠癌,这些可能都是短期的治疗,治疗之后这些病人完全可以脱离医生,甚至有可能彻底治愈。目前,多发性骨髓瘤主要是控制病情。所以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随访和长期治疗很重要。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和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均指出,缓解深度是影响患者生存期的另一重要因素。疾病的缓解深度越深,患者的生存期越长。因此,在实现早期、及时、足量、足程治疗的同时,患者应每2-3个疗程配合医生进行一次疗效评估。医生将依据评估结果判断是否存在病灶残留,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最终达到延长患者生存期、优化生存质量的目的。 

重视“疗效评估” 改善生存质量

目前,多发性骨髓瘤主要是进行自体移植。建议65岁以下体能状况好的患者做自体移植。在骨髓瘤整体治疗中,靶向药、新药占绝对优势,三药联合优势比两药联合明显高。

目前,中国获批的新药只有三个:硼替佐米、来那度胺、伊沙佐米。国外已有十几种获批药物,我国也在加快审批速度。总体来讲,中国肿瘤患者缺乏规范化诊疗,经济负担很大,需要援助项目扶持。

近年来,多发性骨髓瘤已经越来越多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路教授告诉记者,“从2005年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药物进入我国以来,我国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水平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状况有了显著改善和长足进展。而随着抗癌药进入医保政策的实施,2017年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药物硼替佐米、来那度胺等被纳入了国家医保目录,CD38单抗已被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纳入优先审评名单,新药将为患者提供更多创新治疗选择,大幅提高了药物的可及性,减轻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与心理负担,也让更多患者可以接受足量、足程治疗。”


(作者:项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