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我的家:筑梦筠山

本网讯  筠山,平均海拔400米,东西走向的山脊是阳新县和开发区的天然分界线。穿越密林,行至山顶,房屋、村庄才逐渐露出面目。筠,古文意为竹子的青皮,后指代竹子,筠山,顾名思义,是盛产青竹的大山。

主持人:筠山之上,竹海涛涛,置身于其中,才能深刻理解当地人对竹林的喜爱,以至于山的名字也以竹子相称。这种苍翠挺拔的植被,赋予山林、村庄清秀灵动之气,更养育了这里祖祖辈辈的人们。

上午十点,柯有湖提着砍竹刀进了林子,在这里,他要挑选一根制作提篮的竹子。

筠合村篾匠 柯有湖:手艺还在,但是没做着卖了,就是亲戚朋友想要,做着给他,不做着卖钱了。

一天,一根竹子,只能编好一个提篮。费时费力不说,在市场上只能卖几十块钱,必然的,父子二人一起编提篮的场景愈发的少见了。今天,两人难得坐下来,分工协作。柯有湖手持篾刀,轻松地将竹子一分为二,刮掉竹絮、毛刺,再把竹筒一刀刀劈成篾条。父亲柯建国提前在家打好了底座,接过刚劈开的篾条,编织篮身。在筠合村,他是为数不多的老篾匠了。

筠合村篾匠 柯建国:30岁以下的人不会做了(也没有说教他们)教他,他不在家做,去外面打工去了。

几十年前,筠山上的篾匠有两千人,家家户户都以编竹器为生。现在,筠山篾匠群体锐减到50人以下。因为做篾匠费时费力,竹器也卖不出好价钱,年轻人只能纷纷下山务工。柯有湖也曾远赴福建谋生,但在外面的日子久了,他愈发想念家乡的竹子。

筠合村篾匠 柯有湖:在外面打工的时候,很想做竹子(竹器)。好像做别的东西没意思。

柯有湖另辟蹊径,潜心研究,开始承接制作竹牌楼、竹屋等大型“竹器”。

筠合村篾匠 柯有湖:九几年的时候,我跟四川师傅做竹沙发,做框架结构有基础。所以现在我打工回来后,有人叫我做,我说你从电脑下载一个图片下来,我按这个图片做,一做就做起来了。

与逃离筠山的年轻人相比,柯有湖聊以慰藉的是,竹子,作为大山的魂与根,他仍旧可以亲身守护。

主持人:从春笋破土,到枯槁死去,竹子的寿命只有八年。老筠山人的智慧与手艺,让竹子的生命力以家具,工艺品的形式继续留存。每一年,筠山的竹子都野蛮生长,而每过一天,老艺人和老手艺都在凋零。

一大早,周泽良就从黄石赶到了筠合村,黄石市体育局帮扶的灵芝种植基地迎来大丰收,他作为挂点帮扶村第一书记,没理由缺席。

黄石市体育局局长 筠合村第一书记 周泽良:我最高兴的就是在秋季,这个收获的季节,能够面对面的接触到扶贫最新成果,特别是产业扶贫的成果。

村民们揭开菌棒上套着的纸袋,红褐色的灵芝映入眼帘,包裹得如此严实,为的是它身上的一层粉末。刷子轻轻拂过,粉末纷纷落下,这是灵芝独有的孢子粉,也是其精华所在,药用价值极高。种植户夏启星把孢子粉提前送到工厂,加工成保健胶囊样品,这个点子就来自于周泽良。

黄石市体育局局长 筠合村第一书记 周泽良:灵芝和孢子粉直接销售的话,它的利润是比较低的,利用开发区闲置的厂房资源,加工成灵芝茶,加工成保健食品。并且下一步我们争取食药监部门的支持,协调厂房的问题,食药监认证问题,他的利润应该可以从现在的10元,30元,提升到今后的50块,80块。

因为人口流失严重,在灵芝种植项目提出之初,筠合村留守的村民都不相信,更没人接手。几经考量之后,曾经创业失败的夏启星成为了最佳人选。2016年,在镇里和村里的号召下,以及扶贫政策的支持,夏启星决心二次创业。

筠山灵芝种植户 夏启星:当筠山大部分都出去的时候,我就有个想法,我说我一定要回来。人家认为山上没有发展的时候,我恰恰认为有发展。

     夏启星看中的,是筠山毫无污染的自然生态环境,这对灵芝这种娇贵的中药材来说,是最理想不过的。众人拾柴火焰高。今年,夏启星把灵芝种植面积扩大到18亩,吸收数十名贫困户务工,并注册了筠山牌孢子粉商标,预计产值达到40万元。

筠山灵芝种植户 夏启星:以灵芝为龙头,先打出品牌,带动其它的土特产,一起报团取暖,一起走向市场。

山里的竹笋、野菜,村民们种的红薯、黄荆,都被夏启星纳入筠山土特产大家庭。脱贫致富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夏启星能感觉到,在对抗贫困上,村里已经形成合力,信心也已经树立。

        一个产业不够,三个产业打底,产业扶贫的思路,周泽良还会坚持下去。下一站,他带队去了筠合村周堡湾,村民周学

    文购进了菌棒,盖好了十多个花菇大棚,今年冬天,数以万斤的花菇就可以上市销售了。市体育局筹备了20万元的扶贫资金,

    为花菇基地保驾护航。继竹子、灵芝之后,筠山的菌菇产业将迎来追捧的热潮。在山顶,湖北能源集团投资7亿元建设的风

    电场,成排的风车也已经在源源不断的并网发电了。这些信号,无一不在提醒着人们,来新筠山筑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