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变化的是办案方式,不变的是为民情怀

来源 :阳法在线

时光荏苒

岁月如梭

变化的是办案方式

不变的是为民情怀

传承“扁担法庭”精神

在宽敞明亮的阳新法院木石港法庭荣誉室里,摆放着一根最普通不过的竹扁担。

扁担表面斑驳,部分断裂,边上放着一枚铝制国徽。这是最初启用的一根,当地百姓将它保存起来直至新法庭建成存进荣誉室。15年来,这根扁担见证着一段段法官与百姓的佳话,也记录着木石港法庭15年来的变迁。

关于扁担的故事,还要从15年前说起。2003年4月,初到木石港法庭任职的徐游泳倒吸了一口凉气:这样的条件怎么工作啊?开庭怎么开啊?

一栋上世纪70年代的旧办公楼,楼这头是派出所,楼那头是法庭。法庭的楼上是一个典型的危房,楼房的走道墙壁出现一条大大的裂缝。全庭共有四个人,两名正式干警,一名司机,一名工勤人员。

“审判庭条件不好,百姓不方便,就把法庭搬到百姓家门口!”徐游泳想。

于是,在新式法庭还没建成,村村通公路还没有到一些山里人家的岁月里,木石港法庭的法官们就用这根现已斑驳的扁担,一头挑着国徽,一头挑着开庭用的资料办案到村口,到田间,到地头。

“扁担法庭”在路上

老百姓见这样的法庭简便易行,亲切的称之为“扁担法庭”。

那几年间,木石港法庭在老百姓家门口开庭多达102场。“扁担法庭”还针对农民一般白天下地劳动、晚上才回家的特点,采取了“白天办案,晚上执行”的独特方式,大大提高了办案效率。

巡回审判

“扁担法庭”到村组,法官断案到农家,不仅锤炼了队伍,提高了办案效率,宣传了法律知识,还创造性地摸索出了基层司法调解工作的新经验和新思路。

2006年,木石港法庭新办公楼建成启用,木石港辖区交通也日益方便,“扁担”法庭慢慢的退出了历史舞台。工作环境在变,但是“扁担法庭”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恒久未变。

探索“微”法庭新模式

伴随社会发展,承载公平正义的法庭也在不断变化。

2017年6月,阳新法院木石港法庭为适应新形势,积极创新工作方法,率先尝试实践微信办案这一新途径,开通了“阳新法院木石港法庭”微信号,运用“互联网+”思维,让司法服务搭上“微”桥梁,探索“指尖”办案模式。

微信办案平台

“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办案人员在征询当事人意见并告知双方当事人微信平台的官方性、便民性后,添加其为微信好友,利用微信送达、调解、开庭。”木石港法庭负责人姜友炜说,同时为防止信息失真隐患,木石港法庭要求当事人在微信平台出示身份证、上传视频验证、回答涉案问题等进行身份验证。

微信在当事人、法院之间构建一个超越时空的沟通平台,“微”法庭将微信平台运用于诉讼材料送达、庭审、裁判文书送达的全过程,实现了案件审理的“低能耗”与案件审理质效“高标准”的统一。

微信平台对木石港法庭工作人员来说,也是一个移动的办公室,可以实现全天候办案。

“许多当事人只有在休息时间或周末才有时间,办案人员为了给当事人提供便利,不分上下班和周末,随时通过微信联系沟通,为当事人调解、开庭。”姜友炜告诉记者,他们也会热心答复相关法律咨询,做到有问必答,有问快答,许多疑虑、矛盾在倾听、疏导中就得以化解。


市中院院长王功荣(左二)调研法庭工作时实地察看微信办案模式

经过不断的规范、优化,木石港法庭目前已形成利用微信送达、调解、证据质证、正式庭审一条龙服务,建立起“一站式服务、一体化运行、一揽子解决”的“微”诉讼新模式。

木石港法庭利用微信所具备的现有功能与基层法庭案件审理需求的高匹配度,探索出了具有“乡土”属性的木石港法庭微信办案模式,用“小”变革,“微”创新,不仅解决了异地诉讼难的问题,同时全面推进了审判质效的提升,受到了当事人的高度认可。

一切为了方便百姓

一次次的办案方式的创新,是阳新法院工作与时俱进、司法为民的具体体现,也为群众提供了更便捷、更个性化的诉讼服务。

15年前,一位法官因一根扁担挑起了和当地百姓的鱼水情,由此之后,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任任木石港法庭法官将“扁担精神”传承不息,“与百姓保持血肉联系,一切为了方便百姓”成为木石港法庭永恒宗旨。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阳新法院木石港法庭的法官们与时俱进,将微信应用于工作中,主动对接司法利民、便民的群众需求,强势破局,探索出微信平台办案模式。

“谢谢你们,这个方式对于我们这些在外打工的太方便了,晓得微信方便生活,但真没想到你们法院可以用来送达、调解,大大节约了我们的时间和费用。”案件当事人柯某赞誉道。这是当时阳新法院木石港法庭运用微信平台成功调解的第二起案件。

“阳新作为打工大县,在外打工的居多,为免去当事人来回奔波,考虑到一些案件当事人群体逐渐年轻化,而微信普及度较高,木港法庭开始摸索使用传输、储存图文材料便捷的微信进行送达、案件调解,尽可能给当事人提供便利,让他们少跑路。”姜友炜介绍说。

木石港法庭演示微信办案流程

姜友炜认为,按最新的中央司改指导意见,司法工作亦应学会“互联网+”思维,利用微信等新媒体,让司法服务搭上“微”桥梁,探索“指尖”办案模式,既能提高司法效率,还可减轻当事人诉累,让群众切实感到便利。

“今后我们还会继续探索智慧法院建设,不断更新审判理念和创新工作方法,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一切为了方便百姓。”姜友炜坚定地说。

不论是挑在肩上的“扁担法庭”,还是搬到微信里的“微”法庭,都只是为了让群众尽可能少跑路、少花钱、少受累,架起一座司法便民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