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推动高质量发展



山水相连 城湖一体



大冶湖特大桥



定颖电子



东贝工程研究中心



风景秀美宜居之城



黄阳公路

1至5月,黄石工业经济数据令人眼前一亮——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1%,增速居全省第2位;

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35.9%,增速居全省第2位;

工业用电量增长13.12%,增速居全省第2位;

工业产品销售率增长97.71%,增速居全省第2位。

分析数据,成绩喜人——主要指标,跃升前列;质效提升,持续向好。

总结过往,让人感慨——城市转型,卧薪尝胆;久久为功,曙光初现。

展望未来,催人奋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奋力建设现代港口城市。

省十一届三次全会为黄石发展把舵定向,铜都大地处处涌动着奋发进取、干事创业的热潮。

乘着十九大东风,黄石积极探索、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奏响以市带县、全域统筹、一体发展的响亮协奏曲。

调结构:

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技术改造 传统产业发“新芽”

6月15日,位于大冶的新冶特钢无缝钢管生产车间,一根根钢管裹着热浪滚滚下线。车间出口处,一辆卡车正在吊装上货,几天后,这批钢管将串联起一个个天然气管道。

与火红生产场景同步的是技术改造——180平方米烧结机项目,炼铁高炉环保、安全、节能设施升级项目,制氧改造工程等10项技改齐头并进,总投资超过16亿元。

到今年年底,新冶特钢将形成年炼铁50万吨,炼钢120万吨,年产无缝钢管80万吨、优钢棒材80万吨,实现产值70亿元、利税7亿元。通过技改,工业废渣全部回收,余气、压、热、水用来发电,实现零排放。

在黄石,一批重头技改项目让传统产业脱胎换骨,为企业注入勃勃生机:新冶钢30亿元炼铁产能置换项目、武汉重冶24亿元大型汽车零部件铸造生产线项目、华中铜业10.48亿元高精度钢板带箔项目、宝钢50亿元120万吨彩涂镀锌薄板项目……

企业二次创业激情被彻底点燃。黄石市经信委主任张焕明说,今年黄石技改力度空前,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换来行业一片欣欣向荣。

据统计,黄石全市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208个,计划总投资500多亿元。一季度数据显示,黄石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343.8%,达到全省平均增速的10倍,增速居全省第一。

建链补链 新兴产业深扎根广散叶

5月14日,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台光电子项目破土动工。“持续跟踪8年,这个硬骨头终于啃下来了。”该区招商局一位工作人员感慨道。

台光电子项目总投资10亿元,主要生产研发粘合片、铜面基板、金属基板、IC载板等新型电子元器件材料,达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20亿元,创税8000万元。“经济效益固然可观,我们更看重它对全产业链的有益补充。”

“招商不再‘头发胡子一把抓’,也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黄石市商务委主任毛甲艳说,“我们要高质量招商,招高质量商,招符合产业方向的商。”

建链补链,新兴产业深扎根广散叶。

在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铁三角”——沪士电子、欣兴电子、定颖电子相继落户,光电子产品、电子基础材料、应用电子、嵌入式软件等配套项目接踵而至。

在大冶湖国家级高新区,以汉龙新能源汽车为龙头,发动机、轮毂、座椅、天窗、锂电池新材料等配套产业日益完善,一个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呼之欲出;以保健酒为龙头,劲牌30万吨健康白酒基地和生物医药产业园初具规模。由此,黄石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后全国第三大PCB(印制电路板)产业聚集区,被誉为“中部硅谷”。

一季度,黄石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四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88.92亿元,增长43.07%,成为拉动黄石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调整投资结构。聚焦投资质量和效益,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脱虚向实,投向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去年,黄石完成工业投资626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40.7%;大力推广PPP模式,激活民间投资,去年完成民间投资1033亿元。

换动能: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创新驱动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

5月17日,黄石东贝变频压缩机生产车间热火朝天。一季度,东贝工业总产值达13.7亿元,同比增长9.1%。让集团总裁朱金明惊喜的一组数据是:卖120万台变频压缩机的利润,相当于卖1000万台定频压缩机利润的总和。东贝打破多年“微利”的局面。

同样尝到科技创新甜头的,还有黄石哈特贝尔精密锻造有限公司。投资数十万元,历经5次技术升级,攻克位移范围正负0.03毫米世界性难题。该公司在残酷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抢得一杯羹。

4月28日,黄石大冶湖国家级高新区挂牌,一个国家级孵化器、双创平台快速崛起。目前,该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02家,国家级研发机构8家,省级研发机构64家,累计申报专利4651件,累计授权专利1889件。去年,该区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73.4亿元,同比增长11.6%。

提品质、创品牌,擦亮“黄石制造”。东贝、新冶钢、三丰智能等29家企业登上湖北名牌榜,数量仅次于武汉和襄阳。黄石名牌企业正在发力。2017年,实现产值1173.95亿元,同比增长22.8%,名牌企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49.8%。

今年,黄石成立环保节能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输送装备及工业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模具产业技术研究院等10个技术研究院;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产业研究基地,以项目为载体,开展产学研合作,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改革创新 打破行政审批制约瓶颈

6月12日,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台资企业定颖电子厂房建设热火朝天。谈到项目惊人的推进速度,定颖电子董事长助理李绍瑜兴奋不已。

定颖电子是黄石市引进的一家台资电子企业。去年8月24日,该公司在一期试生产的同时,即拿到了二期工程施工许可通知单,这也是黄石经开区开出的首张“先建后验”审批单。

黄石市发改委主任胡敏介绍,黄石打破行政审批制约瓶颈,在全省率先实施“先建后验”审批模式,审批时限由78天缩短为10天,平均压缩80%以上。截至目前,17个工业项目从中受益,总投资额143亿元。

在黄石市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服务分中心,“1号窗口”永远为企业预留,6名专职代办员,实施“一窗受理、一门办公、一对一全程”代办各类审批事项;在黄石经开区开设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服务分中心,推出上门办、商量办、缺着办、联着办、省着办、带着办的“六办”服务模式,为每个企业确立一名专门的代办员送审批帮办上门,开启绿色通道容缺审批,缩短企业审批时限。

改“串”为“并”。推出政务、业主、城区或园区联合踏勘、会审、审批、验收的“四联合”模式,实行联合审查。在图纸审查环节,由原来逐个部门审查改为多个部门同时进行,由企业审批服务分中心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联合审查,实行一次审查,同步办理审批手续。“减”“免”结合。在大冶,涉及工业项目建设的11个行政审批单位,包括工程咨询、评估、工程勘察、测绘,图纸审查等26项中介服务由政府统一买单。目前,已有全国116家中介机构入驻。据测算,“中介超市”每年为企业减负3000多万元。

开放动能 多式联运开启港城联动

6月12日,黄石市多式联运地方铁路开通运营,标志着黄石新港铁(路)公(路)水(路)无缝衔接物流模式正式开启。由此,黄石成为长江中上游首个实现铁公水多式联运无缝衔接的内陆港口城市。

黄石多式联运地方铁路是交通部示范项目,现阶段包括山南铁路既有线、新港货运支线、多式联运新港综合站场等三大部分,铁路全长约37公里,年运输能力可达1200万吨。随着黄石多式联运地方铁路开通运营,黄石新港将成为长江中游地区公铁水多式联运货物集散地和对外贸易中转枢纽港,成为面向沿江、辐射沿海的综合性物流服务平台。

黄石拥有79公里长江黄金水道,是国家第一批沿江开放城市。黄石港是长江十大良港之一、国家一类水运口岸,港口枯水期水深达6米以上,5000吨级货轮可常年往返。

黄石围绕“港城联动、以港兴市”目标,坚持“一城一港一主体”,引入深圳盐田港集团,推进黄石新港建设,港口设施建设日新月异,新港口岸当年申报、当年开工、当年封关运行,建成我省地级市中首家保税物流中心,开通国际新航线,获批国家多式联运示范项目,大交通、大港口、大物流格局初步形成,为黄石加快建设现代港口城市提供了重要支撑。

黄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黄石新港多式联运地方铁路开通,将大大降低本地企业物流成本,促进该市产业布局调整,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从长远来看,多式联运物流模式能吸引沿江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促进中部地区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中部地区港口服务长江经济带的能力。

转方式:

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要素聚集 县域经济发展厚积薄发

2月14日,黄石新春第一会,正式吹响新一轮“抓技改、强研发、提质量、创品牌、活要素、促融合”为主题的“千名干部进千企”集结号。“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黄石市经信委主任张焕明认为,坚持要素资源主导产业、优势产业集中配置,造就县域经济厚积薄发。

发展县域经济,人才和资金是关键。黄石出台“金融八条”,设立4支16亿元产业引导资金,市级投资融资平台资产规模达1164亿元;出台人才“黄金十条”,培育引进人才2.5万人。大冶市“铜都英才”计划,五年来吸引本科层次以上高学历、高层次人才1000余人落户,提供强力智力支撑。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黄石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探索土地短租新模式,新增项目用地近万亩。

环保倒逼产业升级。西塞山区300多家模具钢企业整合成30家,从低价竞争互相残杀,到抱团闯市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将打造华中地区模具钢生产研发检测中心。

产业集中 老城区八成企业退城入园

黄石大道145号,华新水泥厂旧址。三座高达十余米的巨型水泥窑,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巍峨壮观。这里曾经是工业文明的骄傲,如今是中国水泥博物馆。

3月1日,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与黄石市正式签署协议,停产黄石分公司4、5号旋窑生产线和华新装备公司现有生产线,封闭矿山,城区地块移交政府二次开发;投资54.5亿元建设“百年复兴基地”,瞄准国际视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五大生产研发中心;以减量转换方式,在阳新县富池镇打造全球领先的绿色建材生态产业园和循环科技产业园,建设生活垃圾预处理可燃物生产线和工业危废及污染土预处置生产线,达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24亿元。

华新百年复兴基地项目是城区企业退城入园的重点项目。去年,黄石出台《关于推进工业企业退城入园改造升级的实施办法》,制订三年行动计划时间表,加快实施33家企业退城入园步伐,推动黄石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和城市规划布局。截至目前,老城区80%企业实现退城入园。

近年来,黄石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8大工程:支柱产业支撑、重大项目带动、园区功能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质量品牌创建、服务平台保障、绿色智能发展、资本回归实体等工程;至2020年实现“四个倍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工业投资累计超过35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300家。

力争实现“四个提升”:提升集群发展水平,力争打造4个千亿元产业、2个500亿元产业、4个200亿元产业;提升产业结构水平,轻重工业比例达到40:6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以上,力争达到40%;提升创新驱动水平,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00家,湖北省著名商标达到200件,湖北省名牌产品达到60个;提升绿色发展水平,至202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较2015年下降15%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2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变“废”为宝 地下资源化为地上优势

“太壮观了!”在黄石国家矿山公园,面对“亚洲第一天坑”,游人们不约而同发出惊呼——东西长2.4公里,南北跨度1公里,最大垂直高度达444米,坑顶边缘面积118万平方米,相当于150个标准足球场。“我们把一座大山送进了武钢的高炉。”管理处主任闫红勇介绍,公园前身是大冶铁矿,是武钢重要的“工业粮仓”。据统计,该矿坑共剥离岩石3.64亿吨,采铁矿1.34亿吨。

曾经的炼钢功臣,如今游客争相合影的“大明星”,却差点成了武汉垃圾填埋场。

2003年,矿厂谋划转型时,有专家提出将该矿坑用作垃圾场,专供武汉运转垃圾填埋。提议一出,立即遭到矿厂人强烈反对:“古老的工业遗址不能变成垃圾场,优秀的工业文明不能丢进臭烘烘的垃圾堆!”

如今行走园区,空气清新,满目皆绿,听不到机器轰鸣声。巨型卡车、坦克吊等大型机械静静伫立,成为公园一景,也成为那个火热年代的最好铭记。“石头开花”在这里变成现实。硬岩废矿山已栽活刺槐树120多万株,万亩槐花林成美景。每年4月举行的槐花节,吸引众多游人赏花。目前,该园复垦面积达366万平方米,成为亚洲最大硬岩复垦基地。2010年2月,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去年,游客达10万人次。

去年11月1日至5日,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大会在黄石成功举办,共接待游客11万人,实现交易额3.3亿元;当月28日,第二届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大会暨“灵秀湖北”推介会在黄石召开,芳香特色小镇、铜绿山考古遗址公园开发等8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额达277.1亿元。

跳出资源找出路,探索“资源+”新模式,黄石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工业旅游、会展经济等现代服务业,让“藏在深闺”的地矿资源、工业遗址,转化为科普、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展示“山水园林市、最美工业城”的独特魅力。去年,黄石工业旅游综合实力全国排名第九。

促协调:

构筑高质量发展新支撑

区域一体化 半小时交通圈四通八达

6月15日,伫立大冶湖畔、极目东眺,只见园博大道坦途如虹,绿树成阴,鲜花摇曳;矿博园、园博园厚重大气,游人如织;新落成的市民之家、奥林匹克中心气势恢宏、熠熠生辉……置身大冶湖生态新区,一股生生不息的朝气与活力喷薄而出,迎面扑来。10月,省运会时隔32年重回黄石,大冶湖生态新区将敞开双臂拥抱全省体育健儿。“大冶湖生态新区之于黄石,犹如画龙点睛、妙笔生花。”黄石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感叹。

翻看地图,大冶湖生态新区几乎位于黄石的几何中心。城市规划的神来之笔,让黄石同城发展从梦想走进现实。

一条路改变一座城。2017年10月29日,黄(石)阳(新)一级公路正式通车。这条全长47.7公里的快速路,经过富庶繁华的黄石经开区、穿越巍巍父子山、越过碧波荡漾的大冶湖、纵横壮美的富川大地、抵达阳新城关,把原来1个半小时车程缩短为半小时。从此,黄石全域进入“半小时交通圈”。

时空融合仍在提速。总投资126亿元的武汉至阳新高速公路黄石段将于今年8月动工,规划中的穿越黄荆山隧道数量将达到7座……届时,黄石同城化发展将迎来“新时速”。

乡村振兴 城乡发展之树花开并蒂

初夏,行走大冶市茗山乡华若村钟家庄湾。水泥路四通八达,池塘碧波荡漾,修葺一新的祖堂古色古香,休闲广场花团锦簇……

这里曾是出了名的“半月塘”湾——因为隔阂,湾子里一口洗衣取水的塘被隔成两个“半月塘”;村庄破烂不堪,大小事无人管,村民意见多多。

2015年10月,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改革试点在茗山乡悄然开始。

23个自然湾重新划分为17个村庄;在原有24个村民小组基础上,组建17个村庄理事会、15个村庄党小组,逐步实现村民小组长与村庄理事长“一肩挑”。构建村支部领导、村庄党小组主导、理事会搭台、村民参与的治理模式,拉开“党建引领·活力村庄”改革序幕。“到村委,开会去!”大家一户一票,推选理事会成员。谁也没想到,自己手里的一张张小纸片,像一声声初春的布谷鸟啼,把沉寂已久的村庄唤醒了。

如今,这一模式在黄石全市推广。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黄石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突出抓好10个中心镇、100个中心村建设。其中,大冶市列入国家新型城市城镇化试点,3个乡镇入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阳新县南市村入选中国现代新村。

经济红利 最大限度惠及普通民众

5月27日,黄石市人民街片棚改项目现场。看着眼前已平整的土地,市民柯松海百感交集。住了20多年,他特地跑去再看一眼。“老房子年头长,狭小昏暗,下水道经常堵。”去年,他和这里的居民都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

人民街位于黄石港区,是该市最早的街道之一,曾是黄石的发源地,码头货运便利,商贾云集,盛极一时。上世纪90年代,黄石的商业和经济重心转移,人民街逐渐冷清。“人民街、后河巷,破窗破户都一样;天下雨、入大坑,一脚踩下陷半身。”这首民谣,曾在人民街广为流传。街道狭窄,老房子年久失修,基础设施落后,下水管网不堪重负,旱厕臭气熏天……居民对改善居住环境的渴望日益增强。

黄石组建“五位一体”工作专班,区负责人挂点、街道牵头、主管部门指导、动迁公司参与、居民自治改造委员会配合推行,公开征求意见15次,上门入户万余次,收集归类汇总各种意见。讲透国家棚改政策,亮明党委政府为民做好事真拆迁的决心;摸清房屋情况,摸准居民需求,提振居民信心。最终,95%的居民同意货币化征收。

这是黄石棚改的一个缩影。

让经济发展的红利最大限度惠及普通民众,这是黄石市委、市政府的庄严承诺。截至目前,黄石已完成棚改5.8万户,近20万人告别棚户区搬进新家。深入实施精准脱贫,累计脱贫8.7万人、出列131个村,成为入列全国地级市小康指数百强。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均在80%以上,去年预算安排5.6亿元弥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缺口等利民措施一一落实。

综合治理 还大自然一片绿水青山

4月25日,黄石西塞山码头整治现场,不时传来机械切割声,远处江堤上,工人们正在植树,恢复岸边生态。

西塞山码头整治办副主任项德馨说:“过去,这里是一个非法码头密集区域,一共有18家码头,其中合法的只有2家。2016年5月开始,我们对这块区域进行整治,目前16家非法码头全部关停拆除。我们将把这里建成西塞山神舟广场,为周边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西塞山码头,位于西塞山风景区下游1000米处,当地居民曾经苦不堪言:晴天时,不敢开窗,因为灰尘大;下雨天,污水横流,出行不便,污水更是灌入长江。

16家非法码头拆除后,巨大的趸船也被拖上岸,工人们正在对趸船进行切割。经过资产清算,这些趸船正在进行拆卸,最后再交由企业自行处理。走到江边,前期栽种的树苗已长出嫩芽。项德馨说:“我们要恢复原生态的岸堤,目前已经种了3500棵柳树,未来还将在岸边种植大片芦苇,恢复过去长江岸边的美丽景象。”曾经喧嚣纷乱的码头,不久将“蝶变”为神舟文化广场,成为人们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西塞山下的变迁,只是黄石拆除整治非法码头的一个缩影。如今,百里绿色岸线,已重现长江黄石段。黄石市港航局局长王之天介绍,长江黄石段106座非法码头、123个非法泊位已全部拆除,目前正巩固整治成果,并建立长效机制。

近年来,黄石推进“水、山、气、土”综合治理,深入实施“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着力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先后关停非法码头、露天采石场、模具钢企业各100多家,完成矿区生态修复治理近万亩,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黄石市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正阔步前行。

听!黄石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中,号角声声,高昂嘹亮。

看!一座现代化港口城市正蓄力聚势,扬帆启航,行稳致远。

撰文 黄石市委宣传部图片由黄石日报传媒集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