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英雄——中国航天员群英谱

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

新华社记者王婷、陈曦、刘诗平

深秋的酒泉,胡杨林映黄了半边天。戈壁深处的东风航天城内,10名已执行过飞天任务的中国航天员画像已挂在问天阁外。

他们是探索太空的英雄,他们是中国民族的骄傲。

 “整个中华民族是我所有力量的源泉”

2003年,杨利伟38岁,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他在太空环绕地球14圈。他成为当时中华民族日行最远的人,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外第三个能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杨利伟当年是以专业技术考核第一名的成绩入选首飞梯队,此前的几年,飞行员出身的他完成了30多门课程以及8大类58个专业的训练任务。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单单用“勇敢”远不足以形容他当时的想法。

杨利伟当时的心理教练刘芳谈起他时说:“杨利伟以‘任务为中心’的职业动机明确,很少考虑个人名利,一切为了完成任务,能一心一意地进行飞船操作。”

有没有想过回不来的情况?杨利伟在接受采访时说:“就算付出生命,也是值得的。”火箭抛掉逃逸塔之后,发动机与箭体产生共振,好像“四周都有大鼓在不停的敲”,身体快顶不住了,几十秒内,“有死亡的感觉”。但他最后还是顶住了身体的不适,零失误完成了在太空中的180多个操作。

杨利伟从来没想过是自己一个人完成了这项任务,他将功劳归功于祖国和人民。出舱后,面对欢呼的人群,杨利伟说的第一句话是:“这是祖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我生命中最伟大的一天。”

神舟五号返回舱返回后,杨利伟获得“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并被颁发“航天功勋奖章”。

“是祖国和人民送我上太空,光荣属于祖国,光荣属于人民,光荣属于千万个航天人。”他谦虚地说。

何止杨利伟,每一名航天员的心里,都写满了对祖国和人民无比的自豪和荣誉感。

2013年,神舟十号飞船结束在天宫一号的任务准备离开,航天员张晓光留在最后,站在舱门前,对着监控镜头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我为祖国感到由衷的自豪。”

航天员刘伯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我记得我出发前说过的一句话——相信中国的航天员是最棒的!”

也许,杨利伟在进入神舟五号飞船前的那个“程序外”的敬礼代表着所有航天员的心里话——“站在我背后的中华民族是我所有勇气和力量的源泉。”

 “没有捷径,坚持是唯一的选择”

2005年,费俊龙、聂海胜执行神舟六号任务。10月14日16时,费俊龙在飞船返回舱失重状态下连续作了数次前空翻。

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00秒,航天员翟志刚身穿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从神舟七号进入太空:“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2012年6月24日,航天员刘旺操作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完成手动对接。

2013年,神舟十号航天员张晓光“主刀”将神舟九号航天员天宫一号内给他们留下的神秘礼物拆下,带回地面。

2016年10月17日,50岁的景海鹏则将和陈冬一起开始他的第3次太空之旅,他们将在轨飞行33天,这是我国迄今时间最长的一次航天飞行,任务期间他们还将按计划开展有关科学实验。

践行梦想,不仅要付出勇气,还需要艰苦卓绝的努力。

入选中国首批航天员后到首次飞天前的十年间,景海鹏从没有在晚上12点之前睡过觉,也没有耽误过一天训练。

航天员训练包括4个部分,其中,光理论课程就包括空气动力学、天文学、航天医学等30多门。航天员刘旺说,航天员基本都是用“5+2”、“白+黑”,也就是上班时间5天,加周末2天,夜以继日硬啃。

神舟九号航天员刘伯明说:“只有刻苦努力,准备到了,机会来临的时候,你才能抓得住。”人们忘不了刘伯明在返回舱内短暂休息时,把一只汤勺飘在空中,并用手拨着汤勺旋转,他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优秀成绩的背后,除了自身的刻苦,还有来自家人的支持。

航天员都有着对家人的亏欠。杨利伟的爱人肾病需要手术,她想的是:“必须挺住,暂时不能把病情告诉他”;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与记者见面会上,有记者问38岁的陈冬:“此时此刻,你想对自己的家人说些什么?”沉默许久,陈冬深情地说:“军功章也有他们的一半,必须有他们的一半。”

“没有捷径,坚持是唯一的选择。”中国航天员用如此朴实而又不寻常的方式践行着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在太空中撑起“半边天”

4年前,当神舟九号飞船从太空返回时,景海鹏、刘旺、刘洋回到飞船轨道舱,隔窗向天宫一号挥手、敬礼。

“还未离开,已经想念。”刘洋说。作为中国首位飞向太空的女性,刘洋有着比男航天员更为细腻的情怀。

但太空环境,对男女是无差异的,“太空不会因为你是女性就会对你有所宽容,因此训练从来都没有男女之别。”她说。

第一次航天员的转椅训练,她就经历了极大的考验。

转到5分钟时,她似乎到了极限,恶心感袭来,她浑身冒汗,脸色煞白。“但从第一批航天员到我们这批航天员,没有人中途停过。因为如果第一次呕吐了,身体会形成记忆,下一次就很难坚持了。”

她感到害怕:5分钟都坚持不了,更长的时间呢?她找到了一个有效的锻炼方法——打地转。

这是飞行员常用的抗眩晕自我训练法,即一只手拽着耳朵,另一只手从前面穿过去,然后弯着腰看着自己的脚尖,原地旋转。她每天回家坚持用功,从一开始每天正向、反向各旋转15圈,到后来强度越来越大。

刘洋第二次去坐转椅时,8分钟很容易便闯过了。“其实这种训练刺激本身就在挑战人的极限,一旦你挺过来了,就突破了这个极限。”她说。不仅如此,超重训练、幽闭空间训练……每一种训练都在挑战不同极限,她从不曾以性别作为放弃的借口。

“刘洋的训练时间虽然比我们短,但由于刻苦勤奋,现在已经完全跟我们步调一致,超出了我和刘旺对她的要求。”景海鹏当时这样评价她。

同刘洋一样,神舟十号航天员乘组中的王亚平也是一位好强的女性,刚加入航天员队伍时,她一直没能突破二级。她一面向师兄们讨教,一面加班加点增强心血管和肌肉练习。第二年,超重训练成绩轻松达到一级。

训练之余,两名女航天员恢复了“女儿”本性:刘洋爱下厨,为父母织过围巾,王亚平则喜欢和丈夫逛街、吃饭、看电影。

刘洋期待将来有一天能登上中国未来空间站,同时,她和王亚平更期待有更多爱好探索太空的女同胞加入航天员队伍。

(作者:王婷 陈曦 刘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