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日报》守护绿水青山 建设美丽黄石

核心提示
  党的十九大部署了决胜全面小康的三大攻坚战,明确提出着重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工作。
  3月29日,市委常委会会议指出,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把打好三大攻坚战作为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中心工作和头等大事,与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以“打好三大攻坚战、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主线,切实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我市切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推进,驰而不息开展治水治气治土治山工作,坚决整改突出环境问题,用环境治理留住了绿水青山。
  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穿“新鞋”、走“绿道”,未来三年,我市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定实施大保护、大整治、大修复,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力量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补齐生态环境建设短板,系统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美丽黄石、幸福黄石建设迈入新时代。

  蓝天保卫战提升幸福感
  西塞山区西塞街办,家住河西大道与白鹭大道交界处的市民刘世锦,正趁着春日暖阳晾晒被褥。
  “以前别说在外面晒被子,家里连窗户都不敢开,全是灰!”和刘世锦一样,这一带的居民都曾深受道路扬尘之苦。以前黄富公路与白鹭大道交界处,是轮船卸货、车辆运货的地方,一辆辆重型卡车从这里出发,向西塞山工业园多个工地运送材料,到处烟尘滚滚。自从拆除了沿江码头,加大了扬尘治理力度,当地道路扬尘少了,周边居民的生活也更为舒心了。
  这是蓝天白云带来的幸福感!
  2015年至2017年,黄石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分别为245天、267天、274天。我市自2014年底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来,主要考核指标PM10年均浓度由103微克/立方米降至86微克/立方米,降幅16.5%,空气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成绩令人欣喜,过程谈何容易!
  黄石是传统的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偏重,而且中心城区就有电厂、高炉、水泥窑,工业排放对大气质量的影响表现得尤为突出。正因如此,在大气污染防治的过程中,每一微克污染物浓度的下降、每一天优良天气的增加,都凝聚着市委、市政府治理大气污染的决心和全市上下的艰辛努力。
  市长董卫民强调,全市上下要深刻认识环保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按照“治山、治地、治路、治车、治店、治厂”的工作思路,严防扬尘源,管住在建工地;严防燃煤源,加快燃煤小锅炉淘汰;严防移动源,加快淘汰黄标车。要加快推进“退二进三”,对城区能搬迁的企业坚决搬迁,对暂不能搬迁的重点企业严密监管,做好大气环境的预警工作,做好降尘指标条块分解。
  市委副书记杨军要求,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升到政治、民生、发展的高度,对当前形势保持更加清醒的认识,“铁面、铁腕、铁律”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持久战……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共舟者兴!去年以来,我市进一步细化了各城区、各部门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职责,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加大污染综合防治投入,安排排污费专项资金2300万元专项用于重点污染源防治,投入专项资金3654万元,用于强化道路、建筑工地及堆场扬尘控制,全年各项“治气”投入共计1.5494亿元。
  在西塞工业园区里,蒸汽主管道已经铺设到了企业的厂门口。芳通药业副总经理王久平说,为改善大气环境,去冬今春该公司已投入80余万元,率先淘汰了原有的燃煤锅炉,引入了天然气锅炉。如今随着热力管道的铺设到位,整个园区清洁能源的供应将更加多元化。
  加快结构优化调整步伐、实施工业企业提标改造,这是黄石铁腕治气的关键一着——
  我市在全市范围全部淘汰了每小时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并明令城区内禁止新建燃煤锅炉;实施水泥行业错峰生产,我市所属的7家水泥企业10条熟料生产线被纳入监管范围;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加强散煤劣质煤管理,数十家企业被责令停产整治……
  取舍之间,考验的是决心、勇气和担当。以前散乱排放的“锤子厂”,如今经过整改入园,摇身一变成为全国具有竞争力的模具产业园;以前夜晚漫天下灰雨的电厂钢厂,如今环保电子显示牌矗立在厂区大门口,清清爽爽向公众展示着厂区的各项实时排放数据。
  “以前穿白衬衣,半天就黑了,现在穿两天也没事。”这是许多市民的心里话。如今,全市在建的58个工地已实现工地扬尘环境在线监管,城市建成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5.8%,2017年省级下达的2049辆黄标车淘汰任务全部完成,232辆新能源车换下了以前的老旧公交车,城区5座入城车辆冲洗站已建成使用……
  让蓝天更多,这是黄石正在全力推进的大工程。到2020年,全市天然气年消费量不低于8亿立方米,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达到特别排放限位要求,轻型汽车执行国六排放标准,城市建成区主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降至83微克/立方米以下,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不高于51微克/立方米,年平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不低于81%。
  在这春暖花开的美好时节,黄石蓝天白云的美景刷爆了市民们的微信朋友圈。“蓝天保卫战”,让黄石人畅快呼吸!

  千名河长守护碧水长流
  芦苇、水生美人蕉、睡莲、金鱼藻……多种植物复层搭配,相互映衬;水面上大大小小的岛屿星星点缀,仿佛置身在自然野趣、质朴静美的湿地中。
  上周末,天气晴好,市民李春慧带着全家老小来到磁湖湿地公园踏青春游,清澈的潺潺流水和多姿的水生植物,点燃了全家人的游览兴致。“我家就住旁边,以前这一带如同臭水沟,到了夏天苍蝇蚊子多,晚上出门,蚊子撞脸。”在周边许多居民眼里,这片“历史悠久”的臭水沟,很难再现清水长流。去年,我市让这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市政府将其建成了水生态的磁湖湿地公园,如今一期工程已经完工,二期也正在紧张施工建设中,有望今年年底完工,公园通过净化潜流不仅能起到改善磁湖水体水质,而且还串起了环磁湖景观,实现一岸一风景。
  城,因水而灵动。
  在黄石,近年来随着碧水行动的开展,在磁湖、青山湖、青港湖、大冶湖……许多曾经让居民望而却步的湖岸边,如今都变成了居民“扎堆”的地方:早晨,人们在湖边晨练;傍晚,人们在湖边散步。远远望去,人、湖、天连成一片,宛如一幅幅优美的水墨画。
  这样美丽的画卷,随着黄石碧水行动的持续开展,得到了更加完美的诠释。近年来,我市大手笔整治长江岸线非法码头泊位,长江沿线再现云淡风轻、碧水涟涟;总投资13亿元的青港湖生态修复等7个建设项目陆续施工,亚行水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加快推进,以“五水共治”为龙头的环境治理全市铺开,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全面完工,铁山新下陆污水系统管网建设等十大工程全部启动……到今年年底,黄石将基本实现城区污水管网全覆盖,防洪水、治污水能力将实现质的提升。
  打开水龙头,一股清流汩汩而出。“现在这个水太好了。”说话的是家住大冶市城区的居民向茹萍。在她的记忆里,自从用上了阳新仙岛湖的“仙水”,她家自来水甚至可以“用手捧起来喝”。保护饮用水源,黄石不遗余力,不仅将仙岛湖列为备用水源地,更在长江凉亭山取水口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置起隔离网、水源地宣传牌、交通警示牌,并安排专业打捞队伍对黄石长江沿线25.46公里范围内江面漂浮物以及岸坡杂物进行打捞清理,确保黄石长江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
  黄石污染的根子在粗放型增长,必须坚持生态优先。过去,大冶湖湖面上竹竿、丝网林立,造成湖泊水体污染严重;如今,经过一场拆除围网的攻坚战后,总共6.2万亩养殖围网已经全面拆除,一湖碧波无限。以前,阳新县竹林塘珍珠养殖泛滥,拆除养殖浮瓶后,湖水再回原生态……
  加强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各类污染源防治,如今《黄石市湖泊保护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大冶湖、保安湖、网湖、海口湖等重点湖泊保护规划正在编制中,黄石的碧水清流展现出应有的颜值担当:我市3个国控考核断面、3个省控跨界考核断面和长江黄石饮用水水源地均实现Ⅲ类水质稳定达标,获得省环保厅通报表扬。磁湖水质稳定在Ⅳ类,且污染因子逐步减少;大冶湖水质也由过去的Ⅴ类提升为Ⅳ类。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个朴素的道理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
  为确保碧水长流,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河湖长制,落实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1542名,在开展碧水保卫战“迎春行动”中,对河湖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乱捕乱捞等“顽疾”集中攻坚,投入人力1000多人次,清理河段750多公里,清理湖面50000余亩,清理垃圾杂物约1800余吨,引来中央省级媒体聚焦点赞!我市提出,将进一步完善河湖长制工作机制,编制“一河(湖、库)一策”,建立水质监测预警机制,加强河湖库水源管护巡查,开展长江经济带入河排污口整治,3年内确保大冶湖、网湖、保安湖和磁湖等省控重点湖泊水质达标率提高到75%以上,全面取缔保护区内入河排污口。
  守水之净、护水之美、彰水之韵,已成为黄石人的共同心愿。《黄石市污染防治三年攻坚行动方案》明确,将坚持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深入推进沿江化工企业和化工园区污染整治,严惩违法排污企业,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一公里范围内不得新建石油化工、医药制造、纺织印染等项目,现有重化工企业实施关闭、整合、升级、搬迁,有效消除环境风险隐患。加大城镇污水处理和黑臭水体整治力度、加强船舶港口污染防治、强化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到2020年,国控和省控跨界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三类水质达标率达到100%,黄石城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黄石依水而生、缘水而兴。历史经验证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顺应尊重自然、赋江河碧波长流。

  环保督察整改铁律铁面
  3月29日,省委、省政府公开通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移交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问责情况,全省共有221名责任人被严肃问责,其中阳新县湖泊围栏围网养殖和珍珠养殖取缔拆除工作滞后、网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水质恶化问题被问责。
  猛药治痼疾,良方促长效。我市环保部门将中央环保督察组形容为“良医上门”,为解决环境问题、补齐生态短板带来重大契机。黄石借力中央环保督察专啃“硬骨头”,积极推进建立环保长效机制,一些“老大难”环境问题得到快速解决——
  夏浴湖被污染,群众反映强烈。市政府以督察整改为契机,全部关停夏浴湖周边25家模具钢企业及1家小型建材企业,并对未通过环保“三同时”验收即投入生产企业立案查处,全面完善夏浴湖周边治污基础设施建设,恢复湖泊原貌。
  黄石港长江大桥附近时常有采砂船违法采砂,影响航道安全,接到转办案件后,我市经过精准摸底调查,确认违法采砂作业水域主要在黄冈市浠水县行政区域内,我市随即会同浠水县对该水域进行重点管理打击,并随后在全市市域范围内开展了打击非法采砂专项行动,一次性抓获40余名非法采砂人员,刑事拘留18人,逮捕16人……
  以雷霆之力,护卫绿水青山,中央环境保护督察这场“绿色风暴”,不仅是查找环境问题的“检测仪”,更是促进绿色发展的“宣传队”和“播种机”。
  一些资金需求大的建设工程启动了。以阳新为例,该县加大环保投入,采取财政投入、政府融资等方式共筹集资金3亿多元,实施网湖治理工程、农昴化工废水塘治理项目、阳新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治理项目、城北工业园污水处理厂、新港工业园污水处理厂、王英污水处理厂等环保重点项目6个,以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环境污染治理等短板。
  一个个环境问题得以解决,一桩桩污染“沉疴”加快整治。按照《湖北省贯彻落实中央第三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意见整改任务清单》,黄石市共承担38项整改任务,其中,2017年底前须完成整改32个,2018年及以后须完成整改6个。截至目前,2017年底须完成的整改任务已完成30个,基本完成2个,2018年及以后须完成的6个整改任务均达到时序进度要求。
  为推动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我市搭建起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环保督察整改组织体系,印发了《黄石市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销号工作管理办法》、《黄石市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销号流程图》、《关于开展黄石市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工作专项督察的通知》,要求对落实整改责任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的实施追责。去年11月22日,市政府对环保督察整改工作处于被动落后状态、且无实质性进展的责任单位进行了挂牌,对阳新县、黄石港区、开发区挂黄牌,对市农业局挂蓝牌,并对四个地区(部门)均进行了约谈。
  助推高质量发展,成为了中央环保督察的应有之义,终极指向。黄石把督察看成难得的机遇,乘势而为,把生态环保工作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结合起来,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去年一年,黄石经济发展交上满意的成绩单——
  1至12月,工业产品产销率98.95%,居全省第一位;工业利润95.7亿元,增长46.4%,增速居全省第一位;工业用电量96.4亿千瓦时,增长9.89%,增速全省第三位。工业技改投资257亿元,增长141%,增速排名全省第三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增速居全省第五位……
  市长董卫民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这是生存之战,事关黄石永续发展。建设美丽黄石,“赶考”永远在路上。要加快推进“智慧环保”项目,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全市现有污染源监测全覆盖;要明令环保执法监督者从严执法,企业生产者严格守法,把污染防治工作做在平时;要锲而不舍抓好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严防环境问题整改“一阵风”。
  在黄石,望得见青山碧水,看得到绿色希望,这就是安安稳稳的幸福!

转载《黄石日报》2018.4.2第二版、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