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长征路上|强渡乌江:1935年“伟大的开始”

黄石广播电视台 记者 陆冰 陈永亮 南海 肖佳川 朱宇航

长征史上有十大战役,居首的是强渡乌江。1935年新年伊始,面对着滚滚江水和严阵以待的敌军,红军抢险飞渡,开辟通途,谱写了一曲雄壮动人的英雄凯歌。

贵州省瓮安县往西42公里处的江界河,是红军强渡乌江的一处渡口,每年吸引了40万游客体验红色文化。跟80多年前不同,由于发展水电,调蓄后的乌江水位提高了200多米,老渡口已沉在水底。

 

贵州省瓮安县文明办主任聂其康:“所以现在已经看不到当时的险滩急流、两岸高山耸立的那种原貌,眼前的是一个高峡平湖。当时河面只有150到200米这么宽,水的流速是每秒1.5到2米,不是很快,但是下面滩险、急流,实际上是非常凶险的。”

乌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全长上千公里,水流落差超过了2000米。当地人有句俗话,“走遍天下路,难过乌江渡”。

这座江界河大桥,单跨孔径363米,世界第一。正是有了它的飞跨,南北两岸的交通变得轻而易举。而在当年,红军为了突破这道天险,在400米宽的江面上,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向前挺近。

1934年底,为了摆脱身后的两个国民党纵队和桂系军阀的一个军,红军决定向遵义挺进,来到乌江。此时,对岸的国民党军加修了防御工事,还把沿江100多公里内的所有渡船沉入江中。绝境面前,希望犹在。江界河附近的尤家坝村,几乎全村人都赶来支援红军。

贵州省瓮安县犹家坝村村民韩琳英:“能够供应竹子的就供应竹子,能够供应绳子的就供应绳子。主要是把自家的门板都拖来,订好了以后,拿给红军。”就这样,红军连夜准备了渡江的竹筏和浮桥。

贵州省瓮安县文明办主任聂其康:“毛泽东上了浮桥的时候说,这个浮桥还比较稳当,走在上面如履平川。问了当时的工兵连长,说以后还有大一点的河能不能搭这个浮桥,连长就说能,毛泽东说那天下没有我们渡不过的河。”

1935年新年的第一天,红军分三路,打响渡江战役。主力纵队选择了江界河渡口,这也是战斗最激烈的一处,成为后来许多长征题材影视剧中一个传奇的故事。当天上午,红军试图搭建浮桥和泅渡突击的尝试,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下均告失败。黑夜里,载着毛正华等五名突击队员的竹筏,再次挺进,却失去了联系。等到第二天战斗的危急时刻,敌军防守阵地背后,却突然枪声大作、乱成一团。

贵州省瓮安县文明办主任聂其康:“那天晚上毛正华冲过去以后,先说好的用电筒和这边联系,打暗号,但是因为离敌人太近了,不敢打这个暗号。所以第二天阳光的时候,红军乘竹筏打到江中间的时候,就看见岩石底有几个人朝上面开枪,知道就是毛胜华他们在那里躲了一个晚上,这个时候敌人他们就慌了阵脚,怎么脚底下会有红军。”

渡江部队抓住战机,迅速占领滩头阵地,乌江天险就此突破。这是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第一个较大胜利,不仅极大鼓舞了红军士气,更打开了遵义的门户,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提供了军事上的保障。1935年1月15号,由邓小平任主编的红军总政治部机关报《红星报》,以预言式的标题,欢呼这一场战役为“伟大的开始”。

 

(责编:邓磊)

(作者:云上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