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 再访贫困村】张畈村:芡实让土地生多金


云上黄石报道(记者曾艳 胡志波 胡丹丹)产业扶贫是帮助贫困户精准脱贫的突破口,也是确保贫困户脱贫不返贫的最有效方法。在浮屠镇张畈村,曾经因“98+”特大洪水而毁于一旦的产业,在村两委主动、工作组联动、大户带动,三方合力聚薪生火的努力下,即将迎来甘甜的收获。今天的《记者走基层 再访贫困村》,我们一起走进张畈村,看看那里发生的变化。

记者 胡丹丹:

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脱贫的主要依据。8个月前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百废待兴的荒田,如今,560亩芡实已饱含着丰收的硕果。

当我们再一次来到张畈村时,看到原先因洪涝灾害而闲置的水田,全部种上了药食两用的水生植物芡实。芡实基地老板汪承星正在观察芡实的生长情况。

阳新县浮屠镇星裕生态种养殖合作社 理事长 汪承星:

应该是已经成熟了。

去年,暴涨的洪水让汪承星70万元投资打了水漂,但非常看好芡实市场和张畈村水土资源的汪承星,依然把自己的命运与村里的发展紧紧绑在一起,今年还进一步加大了投资。苦尽甘来,下个月,张畈村的芡实基地将迎来第一次丰收。

阳新县浮屠镇星裕生态种养殖合作社 理事长 汪承星:

今年市场行情蛮好的,再个每年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年市场消化率都是15%的增长,今年(收入)大概是在150万到200万之间。

给汪承星打下手的,是张畈村的贫困户张炳乾。今年70岁的张炳乾,以前靠着自家近4亩的水田过日子,由于张畈村地势低洼,十个年头里有一半以上都会遭受水灾,得看天吃饭,收成好的时候,一亩田也只能赚五六百元,日子过得紧巴巴。2016年,张畈村引进芡实项目后,张炳乾把自家水田以600元一亩的价格流转给了汪承星,还在基地当上了工作队长,活不累,荷包却更鼓了。

张畈村贫困户 张炳乾:

在这里做一天有一百多元钱,一年在这里给他打工要做五六千元,加上土地面积有两千多元,一起有七千多元。

像张炳乾一样在芡实基地打工的还有十来人,优先选择有工作能力的贫困户,整个基地每年务工费用在20万元以上。积极引进“大户”的同时,张畈村积极利用320万元的扶贫款项,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在芡实基地的旁边,投资98万元的光伏发电站已成为贫困户的“绿色银行”,设计使用寿命达25年以上。

记者 胡丹丹:

我现在是在张畈村100KW光伏产业扶贫发电项目现场,该项目4月份开工,6月25号即实现并网发电,现在每个月能有7000元收入,去除维修费用,全部直接发放到贫困户手中。

阳新县浮屠镇张畈村副主任 汪华雁:

我们只需要把报备的手续备案以后,审批到供电所,然后由财政所专门的会计拿贫困户的身份证、存折直接拿到财政所登记后,资金直接分配到贫困户手上。

今年6月,湖北师范大学精准扶贫工作组从“两镇一区”转战“阳新”,进驻张畈村,在经过充分论证考察外地成功经验后,湖师大拿出30万元资金,帮助张畈村开发没有经济效应的山地资源,大力发展富柑产业及套种养殖业。在积极入户宣传后,贫困户纷纷以土地或光伏扶贫产业发放资金入股,为张畈村的脱贫又注入一股新鲜血液。

记者 胡丹丹:

在我身后这片已经翻整的土地,是湖师大扶贫工作组入住后谋划的扶贫产业——金惠果园,未来,这里的收益将全部惠及张畈村的贫困户们,让贫困户脱得贫,更稳得住。

湖北师范大学精准扶贫驻村工作组 组长 徐新军:

这个项目规模初期是在65亩,二期可能还要增加35亩,以后果实收获的时候每年可以为贫困户增加每亩5000元以上收入。

脱贫致富,关键靠产业带动。看着一个又一个扶贫产业在张畈落地实施,贫困户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贫困户 张炳乾:

又有事做,又有钱,(事)又不重,这是最好的,生活是只有好的,一年比一年好。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没有产业支撑的脱贫致富,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可持续的。张畈村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紧紧盯住了“产业”这个关键。村两委、扶贫工作组和致富带头人,都朝着一个目标向前奔——让产业之花开得更盛,让幸福之果结得更多,让每一个贫困村民都不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掉队。大家齐心协力、聚薪生火,张畈村的这个冬天就一定不会再“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