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强市 他山之石·铜陵三转 “环境转优” 绿水青山展笑颜

云上黄石报道(记者 何奕海)出镜记者 刘万佳:“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的这首词,表达了居住在长江边上的儿女们对长江的深深眷恋之情,对铜陵人来说,这一江水同样意义非凡,近年来铜陵市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下,积极推动长江综合治理,同时实施港城联动战略,将铜陵港打造成了经济发展新引擎。

铜陵作为沿江城市,沿江岸线一直是各种工业运输船舶的卸货场地,码头林立。随着城市的发展,沿江废弃的工业遗迹与城市显得格格不入,一方面成为城市和江水之间的阻隔,另一方面也制约着沿江土地的价值提升。

痛定思痛的铜陵于2012年启动了滨江岸线环境整治工作,把昔日杂乱破败的工业滩涂打造成供市民休闲的生态公园,众多工业码头则作为工业遗迹进行改造利用。新建的滨江公园被誉为“铜陵人的外滩”,而利用废旧码头建起的码头书屋则成为了铜陵市民最常来的地方。

铜陵市民 崔红光:我住在这里大概有30多年了。像过去,我们虽然住在长江边上,根本不愿意到这里来。因为这地方当时来讲,小码头又多,灰尘又重,根本没有办法在这里停留。滨江岸线建好以后,这里的环境特别优美,心情感到特别舒畅,我们天天都想来看一看。

沿江环境好了,港口建设也迈上新台阶。铜陵市通过“以港兴市、港城一体发展”,不断加快推进水运项目建设,积极搭建对外开放平台,大力发展江海联运,2016年,铜陵港共完成吞吐量1亿多吨,集装箱量4万多标箱,成为安徽省第三个超亿吨级港口,港口吞吐量位居全省第二。

围绕绿水青山,铜陵市马不停蹄。近两年,铜陵共投入152.9亿元,在全市实施生态环保项目118个,并建立了行政首长挂帅的“河长制”,集中整治城区三大黑臭水体,监管八大水系水质。以争创全国森林城市为抓手,大力推行60多个废弃矿山植被修复。在一系列“组合拳”下,2016年铜陵的空气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较2015年分别下降12%和12.7%。不久前,在环保部和财政部公示的全国四个环境治理项目推进快、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明显城市中,铜陵名列其中。

黄石和铜陵皆因铜而兴,铜陵实现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中高速增长,这对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十分不易。之所以取得如此成绩,得益于紧抓“工业”龙头。在促进思想大解放的同时,铜陵推动产业转型,胸怀一马当先的改革气度,营造凝心聚力、敢闯敢试、苦干实干的良好氛围,坚持大工业不动摇,大力发展支柱产业,持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终推动了工业强市的进程。

小铜陵 大作为

在与铜陵台记者交谈过程中,他总强调铜陵很小。但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铜陵的经济体量虽然不大,但人均GDP长期处在全省前三位。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活跃指数高,这两个似乎站在对立面的词语在这个地方实现了完美转换。三次思想解放实践让世人看到资源枯竭型城市存在的新的可能性,“抓住铜、延伸铜,不唯铜、超越铜”的战略思路,让铜陵真正从一业独大走向了百业兴旺,这个他们常说的小地方,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映衬下,实现了大作为。

责任编辑 崇郁

(作者:云上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