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第二集:领跑千年(湖北黄梅正觉禅寺入镜)

[导读]  唐贞元二年四月的一个夜晚,德宗皇帝忧心忡忡。因为连年的灾荒和叛军的封锁,关中地区的仓库存粮即将告罄。

解说词赏析

【引子】

〖解说〗

唐贞元二年四月的一个夜晚,德宗皇帝忧心忡忡。因为连年的灾荒和叛军的封锁,关中地区的仓库存粮即将告罄。长安的稳定面临着严峻挑战,德宗皇帝期盼着救命粮能够早日到来。

夜深时分,一则紧急奏报传递到皇帝御前:江淮转运的两万斛漕粮已经到达陕州,不日将运抵长安。德宗皇帝难以抑制心中的欣喜,连夜赶到太子宫中,将这个消息告诉同样焦虑不安的太子,如释重负的皇帝感慨道:“吾父子得生矣!”

这些产自千里之外长江地区的米粮,就这样将一场危机消弭于无形,让帝国首都转危为安。而事实上,自唐朝中期开始,长江流域在整个中国的经济版图上已经显示出举足轻重的分量。

【单元一、南渡】

〖解说〗

镇江西津渡,曾经是长江边一个闻名遐迩的古老渡口。如今,西津古渡早已废弃,只有残存的朽木和衰草,似乎还在讲述着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段千年往事。

西晋永嘉末年,一批批来自北方的渡客从西津渡踏上了长江南岸的土地。他们扶老携幼、拖家带口,希望能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找寻到一个新的安顿之所。

在他们身后的北方地区,游牧民族已经攻陷了国都洛阳,立国近五十年的晋朝面临灭顶之灾。北方的家园已是满目疮痍,为了躲避战乱和杀戮,数十万北方人只能背井离乡,举家南迁。

〖解说〗

成群结队的南渡移民沿着东、中、西三线南下。东线到达今天江苏扬州及长江对岸的镇江、常州一带;中线由襄阳进入长江中游的湖北、湖南一带;西路的目标则是嘉陵江沿线以及成都平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北向南的大规模移民,史称“永嘉南渡”。

〖解说〗

浩瀚的长江水挡住了游牧民族的铁蹄。公元317年,司马睿建立了东晋王朝,史称晋元帝。他将国都定在了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长江岸边的城市,第一次成为全国性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解说〗

在南京市江宁区禄口镇,山阴村的王姓村民们至今珍藏着传承千年的族谱。族谱中清晰地记载着他们的祖辈在西晋末年由琅琊郡迁至南方的历史。

古琅琊郡的治所就在今天山东省临沂市。两晋时期,王氏是当地的门阀大族,“书圣”王羲之就是琅琊王氏的杰出代表。

公元307年,西晋国祚日衰。琅琊王氏的族长王导劝说司马睿迁治建康,并亲率族人相随来到南方。由于王家立下的汗马功劳,司马睿建立东晋之后,赐予王家无上的荣耀,时人云:王与马,共天下。

〖解说〗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家和谢家,是东晋一朝最显赫的两大家族,除了琅琊王氏之外,来自河南的陈郡谢氏同样是从北方迁来南方的世家大族,这个家族最杰出的人物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的指挥者谢安和谢玄。

像王谢这样的士族南迁并不在少数,他们将世家的文化传承和华夏文明精髓带到南方,在南方掀起了一场仿效中原文明的热潮,士族子弟的穿行坐卧,甚至不经意的举手投足,都成为时尚风华的标杆。

〖解说〗

飞入百姓家的不仅是这些士族时尚,更有数十万北方移民带来的先进农耕技术。这些来自于黄河流域的先进生产力,同许多较高素质的劳动力一起,在长江流域温润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解说〗

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华夏民族的聚居区,也成为华夏文明新的涵养地。两条大河的文明在此碰撞、融合,最终在长江浇灌的土地上掀开更具生命活力的文明新篇章。

【单元二:国脉】

〖解说〗

在成都锦江河畔的蜀锦织绣博物馆内,织工们正在按照四川传统手工织锦技艺重现蜀锦的织造流程。

〖解说〗

在古代,蜀锦因为工艺繁细、价格昂贵,通常只有达官贵人才可能使用。又因其色彩明艳,华美贵重而成为宫廷贡品。历代朝廷都会在成都建立织锦工厂,并设立“锦官”一职专门督造。成都也因此得名为“锦官城”。

〖解说〗

三国蜀汉学者谯周在《益州志》中记载着一个关于蜀锦和江水之间的秘密。成都城外,锦江水潺潺流过。每当蜀锦织造完成之后,人们都会将蜀锦成品拿到锦江畔,用江水反复洗涤。被这清亮的江水洗涤之后,蜀锦纹饰分明,比初造时更显明丽灿烂。鲜艳明丽的蜀锦装点了盛世的繁华,也在王朝危难之时,成为天子手中化解危机的重要筹码。

〖解说〗

唐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的战火已烧至潼关。玄宗皇帝匆忙离开长安,前往巴蜀避难。行至陕西扶风时,士气低落的军队再也不愿西行。

为了继续逃难的行程,玄宗皇帝必须鼓舞军心。

他吩咐宦官高力士将禁军军官请进帐中,亲自宣慰。慰劳之际,高力士手捧蜀锦行至御前,将蜀锦在众人面前徐徐抖开。蜀锦美妙,灿然生辉。禁军将士被贵重华美的蜀锦吸引了。

玄宗皇帝随即下令将蜀锦赏赐给禁军将士,让他们带着蜀锦还归家乡。禁军将士们深受感动,纷纷表示,愿意誓死追随玄宗西进巴蜀。

挽回军心的,不仅是帝王的宽容与温情,还有那华丽无比的锦缎所产生的吸引力。盛产蜀锦的天府之国,肯定是一个富庶而美丽的地方。

〖解说〗

自战国后期开始,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巴蜀地区就被赋予了“天府之国”的美誉。这里气候温润、沃野千里。从秦汉到隋唐,巴蜀一直都是历代王朝最为稳定的后方要地。

〖解说〗

千百年来,长江水浸润下的这片天府之国,为繁华的盛世贡献着一方璀璨的亮色,也为动荡的乱世保留着一块退据的定所。唐安史之乱之后,以成都为中心的益州地区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成为全国名列前茅的商业城市,与长江下游的扬州并称为“扬一益二”。

〖解说〗

扬州市东南40公里处,有一座名叫“波斯庄”的回民聚居地。村中最显眼的建筑就是这座阿拉伯风格的纪念园。

这位老人名叫佴荣兆,和他一样姓佴的人家在这个村子有上百户。对于这个在《百家姓》中无法查到的姓氏,波斯庄的村民们解释说这是出自古波斯的“伊朗”发音。

〖解说〗

2014年,有两位伊朗裔的美国学者专程来到波斯庄拜访了佴荣兆,并给他留下了这些感言。

〖解说〗

两位学者之所以不远万里来到这个小村庄是因为这里的村民宣称,他们是唐代波斯商人的后裔。

而在扬州,和波斯庄一样自称波斯商人后裔的还有不少地方,其中高邮市的菱塘回族自治乡是回民聚居规模最大的一个。据这里的居民介绍,他们的祖先在1200多年前的唐朝末年,就从波斯来到扬州。

为什么历史上的扬州能够吸引如此众多的波斯商人汇聚于此呢?

〖解说〗

中晚唐时期,由于黄河流域战乱频繁、生态破坏。唐王朝的物资供应主要依赖江淮地区。而江淮地区的物资,又大都经扬州北运,于是这个早已因大运河繁华起来的城市,随之发展成为最富庶的经济大都会,吸引了各国商人的到来。有史学家估计,唐朝到扬州经商的阿拉伯波斯商人,最多时达到四五千人。

〖解说〗

“天下之盛,扬为首”。扬州演绎了大唐的另一种繁荣巅峰。

两重城阙,打造出一个国际级大都会:子城在蜀冈上,是当时的政府办公区;蜀冈下的大片平地则为罗城,屋宇连绵,市井繁华,散发着醉人的烟火气息。那时候,天下的货物似乎都能在扬州城里的市场中找到。海盐、茶叶、药材等到此集散,金银、丝绸和各国的珍宝争奇斗艳。当时“腰缠十万贯”的豪客,最惬意的人生乐事,莫过于“骑鹤下扬州”,去看看天下第一城的盛景了。

扬州城周接近四十里,规模比两京略逊一筹。但扬州城的魅力,来自于经济和文化,与帝都的雄浑壮阔不同,这座江南水乡的秀丽都市,还是一座令人流连的诗歌之城,音乐之城,和不夜之城。有人甚至认为,即使是死葬在扬州,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诗人张祜便道:“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当长江流域的诸多城市逐步走向繁华的时候,北方却在频繁的战乱和环境的破坏中,悄然走向衰落。

〖解说〗

北方的衰落为长江流域的发展提供了空前的历史机遇,随着经济的巨大发展,文化也迎来了鼎盛时期。

〖解说〗

重庆市云阳县,这座位于长江上游依江而建的城市,已经有2300多年的沧桑历史。公元765年,一位在此养病的老者满怀忧思来到江边,他就是后来光照中国文学史的“诗圣”杜甫。

乾元二年,杜甫从中原几经辗转,来到四川,成为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幕僚。浣花溪畔,杜甫草堂竹林森森,幽静清雅。杜甫在此居住了四年。蜀中的生活让他远离了北方大地的苦难,他所创作的大部分诗歌也不再是“弃绝蓬室居,塌然催肝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的凄凉和伤痛,而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内心喜悦,是“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春色旖旎。

随着严武的去世,杜甫开始了一段三峡之行。他从四川出发,过宜宾进重庆,下忠县到夔门。三峡的壮阔激发了杜甫的诗性。半生宦游、半生漂泊,北方的战乱,南方的闲适,山河的破碎,蜀中的安乐。丰富的人生情感杂糅交织,衍化出诗人突出的一个作品高产期。

〖解说〗

长江在杜甫沉郁忧愤的诗风中增添了轻灵和壮阔,他在长江边完成了诗歌风格的拓展与超越。长江,成就了千年传颂的“诗圣”。而另一位“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仙”,也是踏着长江的波涛而来。

〖解说〗

长江上游的四川青莲古镇旁,涪江滚滚南流。

公元705年,5岁的李白随家人迁居青莲,他在小镇山中的陇西院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光。

李白15岁时就开始以诗赋闻名于世,他作诗文、学道术,喜任侠,好剑术。蜀地的安适、涪江的浩荡、道家的清风、侠士的豪放成就了李白洒脱不羁的性格,并将伴随着他走过传奇一生。

〖解说〗

长江造就了李白灵动的才华和洒脱的气质。然而率性的李白却在入仕的道路中屡遭坎坷。他渴望做官报效国家,可是爱才的天子却只当他是一个御前填词的文人;他渴望得到君王的重视,却在酒肆中醉看胡姬,天子呼来不上船;他渴望在家国受难时,能效力于君王帐前,却阴差阳错成为永王夺位事件中的一个附逆。落魄官场的李白,注定有一个回归江湖的结局。血液里奔涌着长江基因的李白,在人生的沉浮洗礼中完成了一个天才诗人的情怀升华。

〖解说〗

唐上元二年,60岁的李白投奔到正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门下。第二年,李白在长江边与世长辞。

然而,关于诗仙的结局,民间似乎更乐意接受这样一个浪漫的传说:李白最后一次登临采石矶,饮酒作诗,醉眼迷离中,竟误以为长江中的月影为真,于是,他从采石矶飞身跳江捉月,飘然而逝。

在人们心目中,浪漫的长江水才是诗人最好的归宿。这位天地间的赤子,被后世称为“长江的李白”。

有唐一代,像李杜这样的士子不在少数,他们或为躲避战乱,或因流放被贬,往往在长江上留下过不同色调的深刻印记。而长江本土的诗人,也日渐崛起。据统计,《全唐诗》作者的地理分布,在中唐以后,南方几与北方旗鼓相当,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意味深长的里程碑。此后,中国文学的天平更是加速向南方倾斜。

〖解说〗

在湖北省黄梅县双峰山的山麓间,坐落着一座有着一千七百年历史的古寺。它是中国禅宗的第一座禅寺——正觉禅寺。因为它是禅宗四祖法师道信开坛讲法的道场,所以又名四祖寺。

如今这座寺院规模宏大,信徒众多。曾经反差巨大的是,自达摩祖师创立到四祖道信之间的百余年间,禅宗竟然没有一处容身之所。

禅宗最初选择的落脚点是在中原地区。当时,由于北方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禅宗一直未能兴盛。二祖慧可、三祖僧璨时代,禅宗信徒一直寥寥无几,二祖慧可更是受到其他教派的打压,在百余岁高龄时,被诬告致死。三祖僧璨吸取二祖教训,离开北方,长期隐居在安徽地区。

四祖道信接过了禅宗的衣钵后,他一路行禅一路寻觅,希望选择一处合适的传法地点,弘扬禅宗佛法。而此时,黄梅的双峰山进入了他的视野。

黄梅县,位于湖北与江西两省交界。背靠大别崇山,南临长江,交通便捷,农桑发达,是湖广地区的鱼米之乡。这正是道信期望中的一处理想的讲法之地。

〖解说〗

印度禅法讲究个人修持,并没有形成团体的组织形式。而且按照印度佛教的作风,禅师必须在行走中传道,在游化和乞食间体味佛法的真理。这些条件在动荡的中原大地很难实现。

道信来到黄梅双峰山之后,开始变革禅宗的理念。他提出“农禅并举”,要求出家人靠自身的劳动解决吃饭问题。

〖解说〗

“农禅并举”理念是印度禅宗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而长江地区优良的自然条件也为“农禅并举”的推行提供了物质的基础。

永徽二年,道信禅师圆寂,弟子弘忍接过了禅宗的衣钵,成为了第五代禅宗传人。弘忍在双峰山东面的冯茂山开辟了一个新道场,这就是“五祖寺”。

“农禅并举”的推行吸引了千余名僧徒慕名前来学法,禅宗就此兴盛起来。而在后来的六祖慧能手中,禅宗的影响力更是逐渐超越其它宗派,成为中国佛教的代表。

〖解说〗

长江中部的黄梅,留下三位禅宗祖师的深刻烙印,这在世界佛教史上绝无仅有。佛教中国化、本土化的进程,就这样在长江中部逐渐完成,成为中华文明的一大思想源泉。

【单元三、天地之中】

〖解说〗

在浙江省衢州市的新桥街上,有一座按照曲阜孔庙的规制修建的院落。院落内分为孔府和孔庙两部分,这就是孔氏南宗家庙。

〖解说〗

这座院落是南宋宝佑元年,由理宗皇帝敕令修建的。与曲阜孔庙不同的是,南宗家庙内多了一座名为“思鲁阁”的建筑。

〖解说〗

是什么原因,让孔氏的后人们离开故土,来到遥远的南方落地生根呢?

〖解说〗

公元1128年,一群风尘仆仆的行人正在山中跋涉,领头的是孔子第48代嫡孙孔端友,他带领着族人正朝着南方迁徙。

就在一年前,大宋的国都汴京被女真人攻破,徽宗、钦宗被掳,北宋灭亡。不久之后,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赵构在河南应天即位,改元建元。之后又一路南迁,于公元1130年在杭州定都,史称南宋。

北方的士人为了追随华夏正统,纷纷南下。这是继永嘉南渡、安史之乱以后,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北方移民大规模南迁。孔氏家族跟随迁往南方的朝廷,一路辗转,一路南行,最终来到杭州。因为孔家维护正朔的功绩,宋高宗赐孔端友家族以衢州为家。从此,孔氏家族在南方落叶生根,繁衍生息,成为当地一大望族,史称“孔氏南宗”。

衢州孔庙建成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儒学正统的象征。

继东晋和南北朝之后,长江以南地区再一次成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重心。而经过千年的发展,南宋时期的长江流域,无论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发展都已经全面超过北方。朱熹对此曾有感而发:“岂非天旋地转,闽浙反为天地之中。”

中华文明史上的长江时代正式到来。

【单元四、长江制造】

〖解说〗

南京市秦淮河畔,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的江南贡院已历经八百余年的历史。这座南方地区最重要的考场经过不断修缮和扩建,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

南宋以来,随着中国文化重心的深度南移,长江流域人才辈出,逐渐呈现出压倒性优势。这个盛产状元的江南考棚,就用无可争议的实力,彰显着长江流域在科举上的领军地位。

〖解说〗

据统计,明清两朝共有状元202人,南方人占了绝大多数,其中,仅苏州一地独占35位,是名副其实的“状元之乡”。

〖解说〗

正在戏台上演出的,是昆曲中最经典的一出折子戏——《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婉转的唱腔,婀娜的身段,将中国艺术中最具魅力的一面发挥到淋漓尽致。而这种江南人的时尚艺术,也因为长江文化领跑中国的优势,在明清时期迅速风靡大江南北,成为影响深远的国剧艺术。

明嘉靖年间,官员魏良辅辞官致仕后来到苏州昆山一带居住。他精通戏曲音律,经常来到娄江畔的太仓南码头,聆听各种声腔曲调,观看来自南北各地剧团的演出,并向有一技之长的艺人虚心讨教。

在这里,他结识了安徽寿州发配至太仓的北曲戏剧家张野塘。两人一见投缘,结为挚友,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曲调音律。魏良辅爱惜他的才华,甚至将自己的女儿也嫁给了这个当时还是犯人的张野塘。

除了张野塘之外,在魏良辅身边,还聚集了善洞箫的苏州张梅谷,善笛子的昆山谢林泉等人。这些艺人活跃于苏州、昆山、太仓一带,都是一流的戏曲乐器演奏家。在他们的帮助下,魏良辅终于以昆山腔为基础,创作而成了集众曲精华于一体的昆曲。

〖解说〗

昆曲诞生后,很快以苏州为中心,沿着长江和运河,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在万历后期,传入国都北京,受到皇室和北方士民的喜爱和追捧。

【结尾】

从两晋南北朝中原文化在南方掀起的热潮,到明清时期南方文化成为北方的时尚。这一来一去的文化影响倒转,是长江文明在千年之间的厚积薄发,也是黄河文明在这个时期的沧桑回旋。

长江,在融汇黄河的机遇中蓬勃壮大,它在接力领跑中国的历程中所建树的成就,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文化长江,流光溢彩。

无论是昆曲雅韵、还是蜀锦织绣;无论是稻米流脂,还是江南繁华,无论是异域的禅宗,还是北方的流民,长江以温暖而广阔的胸怀接纳着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群和文明,以自身的丰饶和宽厚构建起他们再生与发展的坚强基础。

当历史进入近代,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命运关头,长江又将扮演怎样的历史角色?

责任编辑:柯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