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湖北黄石借力园博谋转型

生态大城——半城山色半城湖

金秋时节,行走大冶湖边,湖光山色,灵气袭人,宛如画中游。2016年9月26日,首届湖北省(黄石)园博会暨矿博会将在黄石大冶湖生态新区拉开帷幕。

五步一景,十步一观,鲜花遍野,芳香四溢,五彩斑斓,美轮美奂……漫步园博园,便能感受到黄石这座城市无穷的生态魅力。

园博会的举办,正是黄石这座传统矿冶名城转型发展的华丽一笔。借力园博会,黄石正在探索一条绿色发展的转型之路——以园博为支点,撬动起生态产业的未来;以园博作翅膀,扇动产业强市下的“园博效应”;以园博刻印记,标注工业绿色转型的路径步伐。

近年来,黄石以理念之绿实现发展之绿,以绿色产业支撑绿色发展,按照绿色标准推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等加快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可循环的产业体系,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色调。

一场绿色盛宴正在摆开,一座生态大城正在崛起。

“绿心”绽放  污泥滩上建成生态新区

在黄石城中湖磁湖,岸边垂柳千丝,湖底水草入眼。散步于此的游客、市民,留下了一张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在黄石大冶湖生态新区,碧水蓝天,路阔林密,花团锦簇……

如今的黄石,城市“绿心”正在从磁湖向大冶湖绽放。首届湖北省(黄石)园博会暨矿博会的举办,正是这一战略的金字招牌。

这是湖北首次举办省一级的园博会,是对“绿色决定生死”的鲜明亮旗;这是黄石首次承办省级园博会,是向外展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时间窗口”,也是“转型黄石·灵秀湖北”的全新生态宣示。

园博园选址在大冶湖北岸的污泥滩,不占用耕地,在土壤处理、植物选择等方面充分尊重生态条件,将荒滩打造成生态园林景观。园博园的设计理念是“双叶映湖、蝶舞湖城”。将“山、水、田”等景观要素作本底,提出三山三水四分田的设计格局,并融入吴楚文化、宝石文化,为市民打造一个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生态园博园

在园博园的建设中,融入了“海绵城市”理念,全园绿化景观及配套设施如同一块弹性十足的巨大海绵,在下雨时饱吸雨水,在干旱时“吐”水浇灌花草树木。园区地表径流通过遍布园区的生态草沟,有的被收集到弃流池,经初步沉淀、过滤后,汇入湖中;有的被雨水花园收集贮存起来,通过湿地植物净化后,用来浇灌花木。园博园主会馆的屋面充分引入了海绵城市理论,屋顶绿化率达到98%,建筑钢架外部全部使用特殊木材,并可实现对雨水的反复利用。

园博园坚持绿色发展观,批准红线范围为2031亩,保留永久性展园1200亩。为发挥本地矿产资源优势,配套建设超10万平方米的矿物晶体奇石文化博览园,打造华中地区最大的矿物产品交易市场。

黄石将以湖北省首届园博会为引爆点,加快推进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使之成为绿色发展的样板、特大城市的绿心。

大冶湖生态新区按“一片城市金叶,一片生态绿叶”的绿色生态理念设计。金叶,城市化集中地区;绿叶,绿色GDP培育地区。在南北两个叶片中,构筑风与水的循环脉络。

如今,借助园博会,大冶湖生态新区正渐入佳境:首期总投资130多亿元的“三园”(园博园、矿博园、奥体公园)、“三馆”(生态馆、地质博物馆、城市综合馆)、“三中心”(市民中心、鄂东医疗中心、社会福利中心)等项目全面推进;大冶湖跨湖大桥、黄阳快速路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

污泥滩上,一座生态新城喷薄欲出。

绿创未来  “光灰城市”变身生态大城

黄石的绿,来之不易;黄石的生态建设,更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交锋”。

黄石,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一度被称为“光灰城市”。

但是,在摆脱“光灰”底色、重构绿色未来方面,黄石交出了一张完美答卷——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采取规划增绿、建景显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拆危还绿等措施,全力推进“绿满黄石行动”。

让“山区”变“景区”、“林场”变“公园”、“砍树”变“看树”,黄石加大投入,绿化荒山、退耕还林、创办基地、兴办园林…… 

两年多来,黄石累计投入资金30多亿元,造林绿化面积49.6万亩,发展林木基地10万多亩,生态修复开山塘口23处,复垦绿化工矿废弃地0.9万亩。

两年多来,黄石城区立体绿化率达到35.5%,市域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6.09%,水岸绿化率、道路绿化率均达8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54平方米。

黄石商业业态繁荣

从“十二五”到“十三五”,黄石立下了包括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在内的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市、全国文明城市等“五城同创”目标,确保尽快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突破性改善,让人民群众在青山绿水中享受全面小康的成果。

高举生态建设大旗,黄石在湖北省率先提出实施“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战略,大力实施治山、治水、治土、治气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走出了一条“谋划持续发展、实现绿色增长”新的发展路子,并成功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称号。

“光灰”底色正逐渐被满眼的绿色替代,这座曾步履蹒跚的老工业城市,重现生机,摇身变为中部生态大城。

绿色发展  工业转型蹚出“黄石模式”

日前,由工信部主导,省级工信主管部门协调,中国工程院、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等机构支撑,我国11个首批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将整合资金、技术、规划、培训等资源,探索建立联动机制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发展。

在这11个试点城市中,黄石市被专家院士们称为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黄石模式”。

黄石工业的绿色转型,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也有着急迫的现实考量。

黄石的光辉史与“光灰史”相伴相生,采矿经济推动这座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赤字,生态环保和产业转型的压力,逐渐从“迫在眉睫”发展到了“火烧眉毛”。

“黄石要实现换道超越,最根本、最彻底的出路就是走出采矿经济时代,换绿色发展之道”。生态立市,产业强市。一场关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硬仗”在黄石迅速打响。

园博园广场花瓣造型景观

一方面,壮士断腕。2014年以来,黄石关停采选、冶炼等“五小”企业367家,年减少产值200亿元。在还生态旧账的同时,黄石还先后放弃了一大批污染大、能耗高的项目。去年,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与2010年相比累计下降20.4%,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9.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率达93.4%,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处置率实现100%。

另一方面,“褪黑着绿”。“十二五”以来,累计投资600多亿元,提升传统产业的规模总量和发展质量。同时积极寻找接续产业,形成服装、模具、化工医药、铜冶炼及深加工产业、饮料食品、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7个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打造绿色品牌,全市企业标准化覆盖率达99%以上,累计采用国际标准110项,指导企业累计参与制(修)订国内外标准141项。

“举办园博会将促进黄石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城市转型、生态建设、民生改善。”园博会将把绿色发展的丰硕成果转化为加快黄石改革开放的新优势,开创黄石绿色发展的新局面。

“城市是一部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黄石,这座工业重镇,如今正在破蛹化蝶,华丽转身。

(作者:云上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