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亲子】再忙也要陪孩子 爸爸每天陪伴两小时,孩子智商高

有两首关于父母的歌曲脍炙人口,一首叫《世上只有妈妈好》,一首叫《爸爸去哪儿》。不难看出,在大家心里,妈妈在孩子成长中的地位明显高于父亲,“父爱缺失”已成为普遍现象,家庭中频现“隐形爸爸”。

  九成爸爸缺席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曾对北京、黑龙江、江西、山东四省市2万名家长和2万小学生进行家庭教育状态调查,结果发现,仅一成家庭是父亲承担主要教育职责。一项调查显示,94%的受访者坦言,自己身边就有“隐形爸爸”;近六成受访者认为,受到“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影响,以及部分父亲责任感薄弱,是造成“父亲缺席”的主要原因。上海市一项调查显示,父亲在对孩子的直接生活照顾、学业辅导、亲子互动等方面缺席较多,扮演的还是传统意义上的“供养者”角色,为孩子、家庭在外打拼,将教育孩子自动归为母亲的职责范围。工作是父亲参与的关键性阻碍因素。 

美国幼儿心理学家格塞尔指出,父爱缺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亲子教育中,父亲的参与,注入了母亲不具备的特殊元素。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每天能与父亲共处两小时以上的孩子智商更高,男孩更像男子汉,女孩长大后更懂得与异性交往。

  父亲缺位,孩子内心最受伤

如果孩子内心深处对父亲的期待长期得不到满足,会十分痛苦甚至造成心理缺陷。一是规则意识缺失。孩子从与父亲的交流中能学到什么是规则,这对孩子学会社会交往十分重要。二是难以培养坚强的品质。与孩子相处时,母子间更多的是语言交流,父亲则多是通过运动、游戏与孩子进行交流。孩子会观察父亲怎样面对挫折、化解危机,进而模仿。三是自我意识形成受影响。父亲对儿童成长的意义更多在于情感和个性塑造,以及自我意识形成。父亲参与度较高,对孩子今后的个性和事业发展具有正面意义;缺乏父爱的孩子容易软弱、胆小,缺乏信心和毅力。

  陪伴要重质量

关心并不在于是否天天陪着孩子,陪伴的质量更重要。工作再忙也不可能占满24小时,为人父者要有陪伴孩子的意识,划出专属的“爸爸时间”。比如,起床到上班前,下班后到孩子睡觉这段时间,都可以多陪伴孩子。哪怕每天只有10分钟,只要走心,都能给孩子带来积极影响。陪孩子时,不妨安排一些有趣的项目,准备适合亲子阅读的绘本、图画书,天天坚持,形成习惯,建立起孩子和父亲的情感通道。 

妈妈是爸爸参与育儿的润滑剂,应理性对待育儿事务和家务活,不要单纯抱怨,要给爸爸和孩子之间架设桥梁。做一个“学习型”妈妈,实践和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带动爸爸积极参与,比如“每天一刻钟亲子共读”。 

国家和社会要加强宣传。台湾曾发起“爸爸回家吃晚饭”运动,卓有成效。瑞典1994年颁布了《父亲法》,从法律角度对父亲参与育儿作出强制规定,比如,要求父亲在婴儿出世后必须请一个月假,以便在家帮妻子照顾孩子,若父亲不履行这一义务,将不能享受政府给予的薪水津贴。

来源:生命时报

(责任编辑:邓磊)

(作者: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