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要重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3大方面

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当下,学生拿什么去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答案不是分数、学历,而是能力和素养。受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历时3年集中攻关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近日在京发布。据了解,这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对此,津城教育界人士认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从多个途径引导学校的课程设计、学生评价等教育改革,也可能成为今后中高考改革的风向标。

新发布的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3个基本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及实践创新等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批判质疑、信息意识、自我管理等18个基本点。“可以说,六大素养涵盖了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与能力,又特别强调民族性,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天津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肖庆顺说。同时他表示,也正是因为这些素养是21世纪时代和社会对人所应具备的关键品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所以将会对我国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不小的影响,甚至可能成为中高考改革的风向标,“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教与学方式的转变,需要建立新的教育评价标准。”

这样的观点也得到了津城多位中小学校长的肯定与支持。他们普遍认为,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责任担当。“今后,学校的育人导向将更加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比如重新思考和构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和学校办学特色的目标、过程和评价机制,以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为载体,从学生发展需求、学校发展需求以及国家社会对人才需求3个角度考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此外,课堂教学也将更加关注科学精神;实践活动将更加关注对学生的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天津二中校长孙方表示。

(见习编辑 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