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2名孩子即将进入或正在上幼儿园的家长作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56.0%的受访幼儿家长称身边有无证幼儿园。
学前教育是启蒙教育的重要阶段。然而,近年来个别地方出现了一些无证幼儿园,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前教育资源不足,为低收入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但无证幼儿园脱离监管,其师资力量、学习环境与国家规定的标准难免存在差距,孩子在这种环境下学习成长,合法权益可能得不到保障。
对于无证民办幼儿园,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已有明确规定。对存在未经登记注册,擅自招收幼儿的幼儿园,由教育行政部门视情节轻重,给予限期整顿、停止招生、停止办园的行政处罚。不过,规范社会办学行为在现实中会涉及多个部门职责,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而且,在笔者看来,根治无证幼儿园,不能简单地“一关了之”。
无证幼儿园之所以大有市场,除了监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外,根源仍在于公益性、普惠性的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无奈。根治无证幼儿园,与其盲目关停,不如采取管疏结合的方法予以规范管理。
首先,可成立由政府相关部门联合的专门机构,对无证园的从业人员实行岗位培训考核,规范从业资质。通过政府帮扶与指导,采取集中培训、名园代训、名师带徒等方式,加强培训和管理,提升其专业能力与服务水平。对于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无证幼儿园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经过整改符合条件的颁发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进入政府部门监管范围。如此一来,既满足了低收入家庭的入园需求,又能保障办学安全和质量。
其次,对于规模小、条件差的无证幼儿园,可以考虑利用补贴将其改造成为托幼点,以缓解“入园贵、入园难”的现状,由相关部门定期对其检查。当然,对于经过整改办学条件仍然不合格的则要坚决取缔,坚决不让其死灰复燃。
总之,“一关了之”不是根治无证幼儿园的灵丹妙药。“管”比“关”来得更实在,更符合眼下的实际。
责任编辑:崇郁